1969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周总理找到粟裕谈话,周总理说:“你现在,估计是回不到部队了,不如来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工作。”
粟裕笑着说:“总理,我打了一辈子的仗,地方工作我不会做。”周总理又说:“不会可以学。”
但粟裕有言在先,如果有了战争,他还要上前线,周总理当即说道:“那当然!”

*夸赞粟裕:这个人,以后可以指挥百万大军
1944年春,日军为了全面打通交通线,开始从华中调集大部队,进行南下作战,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按照*的作战方针,开始集中兵力打击日军。
当时“夺取车桥”成为重要作战目标,之所以叫“车桥”是因为从高空俯瞰,5座桥梁就像是一个“车”字形。
敌人占领后,大概驻守有500多人,虽然人数不多,问题是敌人在附近修建了53个碉堡,个个十分坚固,甚至还有钢丝网,成为了易守难攻之地。

粟裕得知后,陷入了沉思,他先是调集了主力三个团,采取攻坚战攻打车桥,他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占车桥,同时还要阻击敌人的增援部队。
其实在之前和日军的对战中,我军大多都是以游击战对抗,这次同样,粟裕还组织了突击队,在指挥上,还成立了野战司令部。
据说当时叶飞负责指挥前线,粟裕掌握全局。总攻发起后,粟裕指挥两队从侧面开始进攻,仅仅25分钟,车桥就被攻破,50多个碉堡基本都被摧毁。
但意外的是,虽然外围伪军全部被歼,但暗堡里的日军却成为了棘手的问题。
就在此时,附近的敌人已经纷纷出动,开始支援车桥,足足上千人,在有卡车的地方,粟裕发动民兵,开始埋设*,如果是正面冲击,则是展开白刃战,经过5天的战斗,来支援的日军和伪军全部被拿下,光俘虏就有500多人。

表面上看,车桥一战迅速而简单,但如果分析了地形和双方作战优势,就会发现这一战其实远比想象的要艰难。
在延安的*洞若观火,在总攻发起前,*就意识到这一战一定很艰苦,但当捷报传来时,*震惊不已。
陈毅在电报中说:“车桥一战,可以说首创了华中地区生俘敌人的记录。”*则是赞扬说,这是一个漂亮的大歼灭战。
据说连日军东京总部也承认:这场战役,标志着新四军*的开始,日军开始走下坡路了。

*对这场战役,重点评价了一个人,那就是粟裕。粟裕从红军时期就一直跟着*慢慢学习,也很听*的话。
*当时就预言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几十万的军队。
*的预言成为了现实,解放战争中,粟裕在山东指挥了数十万军队,可以说挥洒自如,所向披靡,成为了老百姓口中的顶级将帅。
尤其是苏中七战七捷,更是打出了粟裕的威名。

1946年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粟裕和谭震林指挥华东野战军一共3万余人,在接下来七次战斗中,他们共歼灭了是他们两倍的敌人。
朱德后来回忆说:“粟裕在苏中的时候,歼灭了比他自己的兵力还要多的敌人。”但是粟裕很谦虚,他说,这些胜利都是在*的指挥和辅导下完成的。
1947年,顾祝同命令汤恩伯等人开始向淄博等地推进,粟裕又等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和敌人第七军以及整编48师作战。
但是最后粟裕改变主意,开始攻打敌人第七十四师,在陈毅和粟裕的指挥下,5个纵队担任总攻,4个纵队阻击敌人,最后在孟良崮以北地区,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全歼。

据统计,本次惨烈而浩大的战斗,共歼灭敌人3.3万余人,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伟大胜利。
一年后,*问粟裕:“你们去年在这里打了一仗?”粟裕自信地说:“是的,在孟良崮。”
*问:“战果如何?”粟裕说:“全歼七十四师,击毙了张灵甫。”*十分满意,甚至还拍手叫好。

粟裕和他的回忆录
在解放战争初期,*其实有个外线出击的战略设想,但是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粟裕有了很多新的想法,上报中央后,*也觉得可行,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粟裕的战略性建议和成功的战争实践对*确立解放战争初期正确的战争指导方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首次授衔时,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他位于十大将军之首。
当时在授衔的时候,*明确表示,不仅要给粟裕元帅军衔,还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说:“论资历,论功劳,论才气,论德行,粟裕完全可以授予元帅,在解放战争中,谁不知道粟裕啊。”
*的话也得到了其他领导的肯定,但粟裕很谦虚,他说不论如何都不能授予元帅。
由于粟裕的强烈请求,最后粟裕并没有被授予元帅,而是十大将军之首。
后来,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本珍贵的著作,那就是《粟裕战争回忆录》。
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像粟裕这样身为战区主帅的人物屈指可数,而留下回忆录的更是微乎其微,正因为如此,《粟裕战争回忆录》弥足珍贵。
1958年,一场厄运降临到粟裕身上,那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了错误的批判,被调离了军事指挥第一线。

尽管是力不从心,但粟裕一直在关注军队发展,他把精力放在书写军事理论上,当时粟裕对军队存在的一些问题写了出来,但在十年*期间,粟裕一直默默不语。
一直到1969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周总理找到粟裕谈话。
周总理说:“你现在,估计是回不到部队了,不如来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工作。”
粟裕笑着说:“总理,我打了一辈子的仗,地方工作我不会做。”周总理又说:“不会可以学。”

不久,粟裕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开始沿着中国北部边界视察,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粟裕乘坐吉普车去了很多地方,他还观察了工事,哨所,部队等。
也正是这些日子,他亲眼所见,发现了部队存在一些问题,回到北京后,粟裕简单给周总理做了报告。
1971年,林彪集团垮台,粟裕感受到了一些变化,他鼓起勇气,把这些年的写的关于军队的所有问题,秘密交给了中央。
当时他的妻子楚青有点担心粟裕的安危,她说:“你这是为了什么呢,何苦,难道你这些年吃得苦还不够!”

但是粟裕很严肃,他坚定地说:“战争要死人的,我是一个打了几十年仗的老兵,如果我不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万一以后死了更多人,我就是历史的罪人。”
但是遗憾的是,他的这些信件都杳无音信,1975年,粟裕突然心脏病发作。
医生经过全力抢救,最后才让粟裕从死神手里逃脱出来。到了1976年1月,粟裕再一次病重。
可能是考虑到自己时日不多,他和妻子说:“我要做件大事,我要把我经历过的战斗写出来,写成书,留给孩子们。”

楚青说:“你写出来,谁看啊。”楚青有点委屈。
粟裕生气地说:“没人看就留给孩子们,当故事书看!”
粟裕向来严谨,从那时候开始,他便动手开始写回忆录,一边回忆,妻子一边帮助他录音,记录,最后整理成文章。
*逝世后不久,“*”被粉碎了的消息传来,粟裕松了口气,但是他还是要继续完成自己的著作。

但是到了80年代,粟裕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他多次在医院被抢救,但是他的回忆录还没有写完,在这样巨大的动力下,粟裕一次次爬起来,在床上写作。
遗憾的是,天不假年。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带着没有完成的遗愿和这个世界告别,终年74岁。
楚青哭着说:“你安心走吧, 我会替你完后愿望的。”
粟裕去世后,楚青上报中央,希望可以把这件事继续完成,当时*的杨尚昆同志得知后,把粟裕的原秘书调回去,还有粟裕的很多老战友,开始完善粟裕的著作。

1988年,粟裕的《粟裕战争回忆录》完成,共37万字。楚青捧着这本书泪流不止:“你看到了吗?我帮你完成了。”
楚青这样评价:这部书凝结了粟裕对*军事理论的深刻理解。
粟裕是*的好学生,也是中国人民的好将军。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