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人不看学历,这句话,加持进了巴菲特名言录。
学历无用论?还是另有深意?寓以为,没有多年市场摔打经验,甚至说没有从煎熬苦熬中一步步走向“稳健系统化”的投资人,很难咂摸出其中的味道。

多年以来,鄙人一直对所谓学院派嗤之以鼻,就像很多网友对所谓砖家的态度一样。因为,所谓的学院派和所谓砖家,是靠教化人获得稳定回报,而不是投资实践。靠嘴把式收租子,收得越久,越脱离实际,这就是现实。
从学院派手里接过的学历,就是一张纸,根本称不出几斤几两。
假设一个毕业班30个人,人人获得一张本科文凭。进入社会之后,这30个人的起点是完全一样,但是,很明显,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排第一名的,也有排倒数的。
然而,正数第一的,不见得混的好。倒数第一的,不见得混得一定差……因为,一进入社会,知识结构马上面临调整。能够适应,并能迅速应变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等真正进入社会之后,有些道理才会变得清晰——学校的排名,根本不是学生好坏的标准。思维水平的高低,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基本尺度。

正如巴菲特所言,招人不看学历。这句话和巴老的多句金言如出一辙。最终,他是要引导“*思考和独树一帜”。本质上,就是推崇思维的*性、逆向性和反叛性。即所谓不随大溜,成为那些仅存的少数派赢家。
举几个巴菲特金句的例子,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交流。

巴老金句:弄清楚他们要去哪里,而不是他们在哪里。
荆屋发想:在哪里,是现在进行式。要去哪里,则是未来式。这是投资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即所谓预判能力。在不确定的未来预期中寻找机会,才是正确的投资思维逻辑。

巴老金句:对于大多数投资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知道多少,而是如何处理他们不懂的东西。
荆屋发想:投资,面对的是一片汪洋大海。林林总总、眼花缭乱,门类如繁星,未知如星辰。不懂,是常态,懂,才是装模作样。一个人,懂得再多,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对于不懂的,能力又不能及的,不懂就是不懂,不需要掩饰,不需要装。实在驾驭不了的,就放弃,不要做任何超出能力范围之内的投资决策。

巴老金句:你必须*思考。我总是想知道为什么聪明的人不用大脑就能模仿别人。我从来没有从任何人那里得到过什么。
荆屋发想:这句话看似很狂,实则教化众人,不要对瓶瓶罐罐心怀感恩,不要崇拜大于理智,不要听什么就是什么。*性,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巴老金句:一个人应该永远尊重他人和不同的想法。一个人应该始终努力去理解对方的立场,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待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路更开阔。
荆屋发想:2004年,*过后,刘强东深陷资金链困境。这个时候,投资女王徐新出现了。在她后来的传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她无意间,看到刘强东的电脑屏幕上的一句话:只做第一!就是因为这句话,徐新毅然决然下重注投资刘强东,最终的回报超过100倍。作为天使投资人,如果连创业者追求的是什么都搞不清楚,遑论价值投资。

巴老金句:会计数据是公司估值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显然,投资者必须保持警惕,并将这些会计数据作为产生实际经济收益的计算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荆屋发想:资本市场,眼见为实的东西,都不是决策的依据。这个逻辑,我是深受其益。你能看到的会计数据,是决策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意思就是,决不能依据会计数据做出投资决策。你所看到的数据,仅仅是一个参考,仅此而已。投资,是投资看不见的未来,绝不是已经发生的过去。

巴老金句:如果你是一只池塘里的*,由于一场暴风雨,水涨了起来,你就开始在水的世界里上升。但你以为是你,不是池塘。
荆屋发想:凡是做过投资的人,100%全亏的概率为零,就算蒙也能蒙对个把次。然而,恰恰是少数侥幸的正确,却能带来自信心的泛滥。这就是人性。

巴老,是真正的大师。从他很小的时候,理发店摆放游戏机赚分成开始,他的投资天赋已经充分展现。向巴老学习,绝不是价值投资这四个字,而是学会洞察“稀缺护城河”的本质,真正学会做绝少数……好了,俺也是嘴把式,闲言碎语,别太当真,有空再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