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市场回顾:
过去一周,上证综指下跌 1.86% 收 3272.36,深证指数下跌 1.57% 收11005.64,沪深 300 指数下跌 1.97% 收 3937.76,创业板指下跌 0.67%收 2252.38,医药生物行业指数(申万)下跌 2.26% 收 8920.87,医疗器械行业指数(申万) 下跌 2.05 收7591.58,跑输沪深 300 指数 0.08个百分点。医疗设备板块表现相对较强。医疗设备、体外诊断、医疗耗材各子板块涨跌幅分别为-1.84%、-1.88%、-2.60%。截止 2023 年5 月12 日,医疗器械板块估值PE 为23.86 倍(TTM,整体法)。溢价率方面,医疗器械板块对于沪深300 的估值溢价率为 109.96%。医疗设备、体外诊断、医疗耗材各子板块估值水平PE 分别为33.57 倍、12.56 倍、26.92 倍。
行业动态:
1) 全球首款术中移动影像系统获批、华南首个心磁临床中心成立;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联合发布《关于我市第一批DRG 付费和带量采购政策联动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的通知》;
3) 北京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2023 年北京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的通知》。
投资分析:
乘国企改革东风,关注“*估”相关投资标的。从政策层面来看,新一轮国企改革已至,且注重盈利能力改善。2023 年1 月5 日,国资委提出,2023 年中央企业“一利五率”目标为“一增一稳四提升”,引导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时,国资委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及价值创造,证监会提出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因此,中长期建议持续关注央企国企改革中管理经营效率及盈利能力提升的“*估”相关医药板块投资标的。从历史估值看,国企估值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从市场表现看,五一节后政策受益的相关“*估”医药企业表现也较为亮眼。建议持续关注相关国有医疗器械公司,重点关注央企华润系及地方国有医疗设备公司。
投资建议:重点推荐医疗需求复苏、创新器械及产业链、医疗新基建。
风险因素:疫后复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行业监管政策发生较大变动;宏观经济方面的不确定性;研发、销售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