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下,我国出口连续两个月超出市场预期,市场逐渐对出口数据的真实性产生疑问。出口增速超预期意味着出口数据真的是有水分吗?换言之,3 月和4 月出口数据真的没有微观基础吗?本文尝试从多个角度回答以上的问题,在*度分析的基础上陈述更客观的出口观点。
3 月和4 月高增速的主要原因绝非来自虚报。从往年公布的出口“打假”事件推算,即便是剔除常规虚报数据,今年1-4 月份出口累计金额也高达76300 多亿人民币,出口累计增速约为10%左右,仅比海关总署公布的出口累计增速低0.5 个百分点。
与工业出*货值相比,出口额这一指标更能代表真实出口,今年3 月和4 月份出*货值和出口总额的增速出现较大背离,但这非是出口数据虚报的证据。1)出*货值和出口总额的定义本身具有较大差异;2) 从较长的时间段看,出*货值增速和出口总额增速走势相似,但对较短时间而言,两者增速出现背离的情况并不少见,较多月份出现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出*货值增速的情况;3)与出*货值相比,出口额的当月增速变动幅度明显较大,这主要由出口额的数据统计方式导致。4)从出口分项和PMI 指标中也可以看到,3 月和4 月的出口并非主要依靠规上工业企业。
进出口增速背离程度超出市场预期是否意味着出口数据真实性可疑呢?我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结构存在较大不同,在存在PPI 价格扰动的情况下,进出口增速往往会出现背离,并非3 月和4 月才出现此种现象。不仅是我国存在进出口增速背离的情况,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作为主要的最终消费品国,这些国家的两者增速往往也出现背离,更多时候表现为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此种现象与中国作为生产大国的角色相互佐证。
与进口国公布的数据有差异可能更多源自统计标准、部分产品转口贸易等因素,而非虚报。1)我国对新加坡和越南的出口额明显大于对方公布的来自我国的进口额,这主要源于转口贸易的存在。2)美国和欧盟公布的自中国进口额也与我国统计的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额同样存在差异。除了统计标准差异、时间差异、转口贸易等常规性因素,同样为最终消费品大国,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出口-美国从中国进口与中国对欧盟出口-欧盟从中国进口得到的结果并不相同,可能原因有:一是美国进口商故意低报从中国的进口额来逃避进口关税制裁,与2016 年和2017 年相比,2018 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差值明显收缩,疫情以来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而这种情况并未在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往来中发生;二是相对于其他国家,2022 年欧洲能源危机比较严重,货物进出口所承担的运费明显较高,直接造成欧盟从中国进口-中国对欧盟出口差额大幅跳升,韩欧等其他贸易往来存在同样变化趋势。
出口表现之所以超出市场预期,更多是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目的地多元化的结果。1)3 月出口增速高增主要是前期出口订单积压释放以及出国抢订单开始有效的综合结果,4 月份的出*货值从前值的-5.4%跃升至0.7%,出口更多的由当期生产的出货值贡献。2)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结构明显逐渐向疫情前靠拢,产业链完整的优势的确能够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切换商品结构适应全球需求,与疫情前相比,汽车(包括底盘)、汽车零配件对出口总额的贡献一直呈现上涨趋势,这也成为拉动出口增速的主要商品。3)得益于我国积极参与区域贸易,扩大贸易网络,持续深化与非欧美国家的经贸合作,“一带一路”、东盟以及俄罗斯等非欧美国家对我国出口增速的拉动力明显增加。
我们认为,出口增速将要换挡也并不意味着今年出口增速会一直下行。从国内公布的PMI 指标以及去年出口基数等多个因素推测,我们认为,接下来的5 月到7 月,出口增速大概率会连续换挡。但全年出口增速依然收正的概率较大,5 月-12 月的出口增速将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风险提示:海外经济衰退程度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