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开发和指数化投资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源于指数化策略的兴起。在海外市场,随着股价指数数量的膨胀,指数化投资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大行其道。我国04 年出现指数基金产品至今,指数基金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380%,但股价指数的开发相对滞后,投资者对指数缺乏深刻认识,限制了指数型产品的创新。本报告的目的是对指数进行深入分析,推广指数化投资理念。
股指逐渐走向多元化、商业化,促进了产业的进步,也促进了指数化产品的极大丰富。在美国,法兰克·罗素、威尔希尔、道琼斯、标准普尔、MSCI 和晨星的指数业务闻名全球;而第一只纯粹意义上的指数基金——先锋500 基金自1976 年夏成立至今,其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5%。
我国指数体系已经迈开多样化的步伐,但其发展相对于产品而言明显滞后。目前市场上的指数主要源于专业化指数服务商或研究、资讯机构。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对07 年以来新发基金的业绩基准进行统计却发现业绩基准相当集中,从侧面反映出业内对指数缺乏系统认识和评价。
我们从指数编制方案、基本面、可交易性和可投资性的角度对国内主要指数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指数在编制规则、基本面和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
1) 指数编制规则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成分股选择和股本计算。如何在定义样本空间和选样两个环节上得到更具代表性的指数成分,并在计算中反应流通股本和总股本的差异是指数编制的重要工作。
2) 对我国主要指数在可投资性和可交易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Z-score方法判别的结果表明,在我们选定的样本中,中证100 指数是相对较好的投资性指数;上证180、沪深300、中证200、500 指数属于交易性指数;中证700、800 指数兼具投资性和交易性;上证50 指数以及深成指相对来说并不适合作为投资性指数或者交易性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