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即将步入调整阶段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我国的宏观经济自1981年以来已经经历了两个完整的中周期,目前运行在第三个中周期的中段。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前两个周期的运行规律来看,04年将是本轮中周期的高点,05年经济将步入调整阶段。由于本轮宏观经济调控动手较早,可以避免宏观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2004年GDP增长率预计在9.3%左右,05年宏观经济将开始步入下降阶段,GDP增长率会出现回落,但不会低于8%。
从近期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宏观经济回落迹象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工业增加值逐月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剔除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增速趋于合理;拉动本轮经济增长的主导行业汽车和房地产先后回落;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下降速度偏快,货币供应量增速已经明显低于近些年的平均水平;居民实际收入增速呈逐季下降趋势,居民实际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
通胀压力将逐步消除,加息周期未必来临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有直接的比例关系,即,货币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而货币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物价水平的降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基本稳定,并且货币数量与CPI同样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两者之间存在一年左右的时滞。M2余额增速在2003年8月达到高点,从9月份开始逐月回落。CPI在连续3个月超过5%之后,在04年10月开始回落,CPI到达顶点的时间同M2到达高点的时间差刚好也在一年左右,这不应该仅仅是巧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数量的下降必然会反应在物价的变动上,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将随之而消除。
CPI和PPI的上涨表现出了明显的资源瓶颈特征,下游消费品的相对过剩将阻碍PPI向CPI的传导。资源瓶颈的产生同这些行业前几年投资过低密切相关,随着这些行业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已经需求增速的下降,资源瓶颈将得到缓解。 考虑到调控的反周期操作特征以及通胀压力的逐步消除,我们认为加息周期来临未必成立。
开放环境中的国际影响因素 人民币汇率存在小幅上升的可能,但相应政策的*会选在对人民币汇率变动最有利的时机。美元仍将维持弱势低位,世界经济增速将出现回落。 制度变革与宏观调控双重影响下的A股市场 宏观调控仍是05年的主基调,05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年初*的"国九条"虽然没能阻止遭遇了宏观调控的中国股市的下滑,但随着一系列后续措施的*,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制度问题开始逐步得到改善。在已经*的一系列措施中,类别表决机制、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具实际意义。类别表决机制是股权分置问题彻底解决前的最好选择。新股询价制度在加速股价结构调整的同时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经济调整阶段的股票投资
关于投资策略我们认为:对于周期性股票,在宏观经济调整阶段,最好的选择是回避。宏观调控给了我们一个发现那些能在经济调整阶段仍能取得较好发展的公司的机会,同时,宏观调控也给予我们一个低价买入这些公司的机会。在A股市场中周期性行业占据了较大的权重。
因而在05年将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引领大盘向上的大行业,因此投资机会更多的会存在于那些同宏观经济运行不同步或者相关性很小的子行业中,即使是汽车、钢铁、化工等受调控影响很大的行业中也存在着叉车、冷轧薄板、氮肥等值得重点关注的子行业。再有就是,可以从经济结构调整中寻找投资机会。
随着国外制造业向我国的逐步转移,我国"世界工厂"的低位日益增加,与此相关的行业及公司能够回避宏观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具备长期增长的潜力。如:港口、海运等。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就是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
1978-2003年的2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36%,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就是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而重化工业化、消费升级、城市化都是在二元经济机构转型中必然会出现的。 目前中国已处于重化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带来较多的投资机会,同普遍的观点有所不同的是,我们不是致力于寻找那些中国已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我们更看好那些进口依存度较高,能够在实现进口替代过程中获得高增长的行业。如钢铁行业中的冷轧板、石化行业中的部分产品等。另外我们也看好那些有可能通过实施"蛙跳战略"而实现与国际同步发展的行业,如:3G。
消费升级是工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消费升级是工业结构升级的源头和根本动力,其中对经济增长和工业结构升级推动较大的是汽车、通信和住房的增长,它们不但直接促进汽车、房地产、消费电子等消费类行业的发展,还通过这些产业具有高度上下游关联度的特性,间接地拉动了机械、钢铁、化工、通信、电子元器件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驱动力。另外,医疗保健支出比例的提高会直接推动医药制造、医疗服务等产业的发展。旅游的需求会推动旅游和航空业的增长。
再有就是食品行业中存在的结构性调整机会,食品行业中的乳制品、绿色食品等将从消费升级带来的食品结构调整中获益。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如果说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变迁,城市化则是空间结构的变革。城市化也是消费升级的基础,城镇人口的增长对消费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我国 90年代初城市人口消费总量已经超过农村,并且差距越来越大。使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消费群体将经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总体消费比重的下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城市化带来的城镇人口增长将直接推动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投资这些行业中的优势公司无疑将获得超额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