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一、主要矛盾 不断向微观下沉,结构化市场更要“抽丝剥茧”传统策略研究框架中,视角大多是自上而下的,从宏观经济到流动性到大势再到风格,最终落脚到行业和板块配置。这样的框架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范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的周期性波动。但近年来,一个客观现实是,随着步入高质量发展,经济和政策的波动收敛,这导致自上而下的传统策略视角常常“力不从心”。
主导市场的核心矛盾由宏观层面加速向微观层面下沉,使得策略研究越来越需要在微观行业、高频数据、持仓与交易情绪(拥挤度)等细微处寻找线索,从市场各种“蛛丝马迹”出发,一步步“抽丝剥茧”探寻*。
二、一场策略研究视角的革命: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由“蛛丝马迹”拼接“*”
面对近年来市场的变化,我们一直尝试着对我们的策略研究框架进行革新——在传统策略之外,从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出发,实现对市场整体、风格特征的系统性跟踪、比较。为此,我们在去年推出了拥挤度比较框架,既可以考察单个行业的拥挤度位置、也可进行板块间的横向比较、同时可以通过全行业拥挤度分布,来判断市场整体的水温和位置。
但拥挤度的主要任务是判断赔率,而若要判断胜率,细分行业景气比较不可或缺。因此今年,我们着手搭建中观景气研究框架,以118 个微观行业为拼图,系统性重构了中观指标的构建方式,实现从细分行业、到大类风格再到市场整体的景气高频量化跟踪。
2.1、如何系统性重构中观景气研究框架?
在我们看来,要实现自下而上高质量、且具备实战效果的中观景气跟踪至少需满足两点要求:一是跟踪目标明确,最好与股价有直接关联;二是跟踪结果可准确量化、可行业间横向比较。
对此,我们基于量化视角,以118 个微观行业为拼图,全面重构中观指标的观察方法,实现118 个行业中观景气的高频量化跟踪,更重要的是将中观景气与股价直接建立关联,打通从景气到股价的“最后一步”。
2.2、以118 个微观行业为拼图,可以拼接出总量经济、市场大势总量经济事实上是微观行业的拼接与合集,微观行业则是总量经济的宏观映射与细化拆解。基于118 个行业中观景气指标,我们完全可以尝试自下而上以微观行业景气和变化为拼图,对全市场景气进行拼接与重构。
取用118 个行业中观景气指标的平均值,即可作为对市场整体景气的刻画,可以看到其与PMI 走势高度重合,整体复现了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甚至,微观景气的变化对市场走势映射比我们预想中更加有效。
2.3、以118 个微观行业为拼图,同样可以拼接出市场的风格特征计算大类行业(TMT、周期金融、消费医药、高端制造等)的中观景气指标均值,则可以作为判断市场风格特征的重要依据,并且在大类风格内部,细分行业的景气优势同样是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三、如何向景气要收益?——118 中观景气研究框架的应用,暨景气有效性之辩今年以来,市场的普遍感受是景气投资的有效性显著下降,高增速、高ROE 板块表现不佳,股价与财报业绩之间出现背离。然而,我们基于中观景气框架梳理出来的高景气行业、风格却在今年显著跑赢市场。而这看似矛盾的结果背后,实际上则是市场的景气投资范式可能发生了变化。市场对景气的审美在沿着ROE 到G 再到ΔG(以高频景气变化为代表)的方向转变。
因此,景气投资并未失效,失效的其实是财报业绩增速(G)这个在景气投资策略中最为常用的锚,由于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基本面状态,使得市场线性外推的景气预期出现偏差,而高频中观景气则成为了更为主要的交易依据。
那么,如何基于118 个行业中观景气寻找潜在超额收益的方向?我们发现,中观视角下股价表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耐克型”特征:1)景气分位处于高位时,股价表现更优;2)当景气处于低位时,若出现环比提升,则同样能有超额收益。因此,基于复盘结果,中观视角下两类机会值得重点关注:第一类是高景气分位行业;第二类是低景气分位行业的困境反转机会。
结合118 个行业当前已披露的中观景气指标,其中高景气且环比上升的行业主要包括:
(1)周期金融:工业金属、水电、化学纤维、石油石化、贵金属、塑料、橡胶;(2)制造:汽车零部件、商用车和智能电网;(3)消费:酒店餐饮;(4)TMT:基站、LED。
风险提示:指标代表性不足,宏观环境超预期波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