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医用耗材国采公布1 号文件,范围包括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2023 年9 月14 日,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国家组织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1 号)》,明确本次国采产品为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标期为2 年。
参考脊柱国采节奏(2022 年7 月11 日发布1 号公告、9 月7 日发布2 号公告,9 月27 日公示拟中选结果),预计本次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国采或于10-11 月开标。
规则保持一贯性,符合预期,细节条款仍有待2 号文件明确。本次国采意向采购量填报要求、竞价单元划分标准、竞价规则、拟中选规则、分量规则等均与2022 年脊柱国采1 号文件相关表述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当下集采规则的可预期性。拟中选规则二明确指出,“采用适当方式,在保证公平竞争、保持竞争强度、去除虚高价格空间前提下,促进更多企业中选,增强预期稳定性”,进一步强调了中标的可预期性。规则二具体条款、最高有效申报价、规则一的价差控制要求等仍有待2 号文件明确。
人工晶体:地方集采后进一步国采,国产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人工晶体省级(联盟)采购自2019 年起在全国陆续铺开,国产厂家抓住带量采购机会迅速提升市占率,如爱博医疗人工晶体业务在2020/2021 年分别实现25%/36%的同比增速,且毛利率保持稳定。此次国采针对非球面的单焦/双焦/三焦/景深延长人工晶体,国产厂家有望凭借性价比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国产近两年在高端晶体上有较多突破,如爱博医疗的全视多焦人工晶体已于2022 年上市,亦有望借国采加速入院。
运动医学:尚处于发展早期,国产化率低,国采有助于国产产品打通入院渠道。国内骨科运动医学类市场尚处于发展早期,据医械汇测算,2022 年市场规模仅45 亿元,但发展空间广阔(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1 年运动医学类销售额仅占国内骨科植入物市场的9%,而全球骨科市场中运动医学类占14%),2019-2022年复合增速高达2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以及全民健身的推广,运动医学类市场有望加速增长。目前进口产品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国产化率低(2022 年仅11%),体量小(威高、春立、大博等均未在年报中披露运动医学收入),但部分龙头产品线已初步建成。借助本次国采,国产厂家有望打通入院渠道,加速已获批产品的入院、放量;待产品线进一步补齐、第二轮续约时,有望全面启动国产替代。
风险提示:2 号文件规则或报量情况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