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独立储能商业模式包括现货市场充放套利、辅助服务(调频/调峰/备用/惯量支撑)、容量补偿/容量租赁等,目前海外如英国、美国、澳洲等海外市场体系也较为成熟,国内各省亦依托电力市场改革加速机制完善,机制已经逐步脱虚向实,其中现货市场以2025年底为拐点较为清晰,容量电价作为保障收益已在陆续出台,辅助服务循序渐进、多数地区尚处于分批结算试运行阶段。
国内电力现货市场发展历经多阶段探索,2025-2026进入全面加快建设阶段。1998 年启动省内试点但未实质落地,2003 年推进区域试点亦未长期运营;2017 年开启新一轮省内建设,经多年试运行,2023-2024年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地区现货市场陆续转入正式运行。2025年4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国内电力市场改革进入新阶段,明确要求大部分省份2025年底前启动现货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按照《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连续运行一年以上可转入正式运行,因此2026年国内大部分省份将实现现货市场正式运行。连续结算试运行后,储能将可持续参与现货市场套利。
另外,随新能源市场化比例提升,现货市场价差有望进一步扩大。
2025年1-5月甘肃、广东、蒙西、山东、山西5个进入现货市场的省份,现货市场价差均同比扩大,其中蒙西、山西平均现货价差达到0.4元/kWh以上。在政策上,2025年5月山东发改委印发《山东省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适当放开现货市场限价,拉大充放电价差;内蒙亦有相关政策出台,现货市场价差有望进一步扩大。
1、终端需求低预期:国内储能商业模式政策推进缓慢,可能抑制储能需求落地节奏。
2、行业竞争风险:近年来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可能采取低价竞争战略,导致整体利润空间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