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退出方式与强赎条款。转债主流退出方式主要包括赎回和转股,其中赎回又分为到期赎回和强制赎回。2022-2024 年间,转债以强赎和转股方式退出的比例由 96%逐渐下降至 82%,到期赎回比例上升至近 20%。强赎条款通常约定正股价在连续30个交易日内累计15个交易日高于转股价的130%,2025年权益市场震荡走牛,转債强赎转股规模呈现显著回升态势,今年上半年转债退出规模中超 9 成通过转股实现。交易所在监管指引中对于可转债赎回流程有清晰约定,主要包含:1)计算进度和提示性公告;2)董事会决定行权与否;3)公告赎回情况或不强赎及承诺期。对转债投资者来说,强赎博弈机会与风险并存。过往经验显示精准判断强赎机会、提前埋伏(公告前 15个交易日)或有超七成胜率、8%以上涨幅,而强赎次日平均下跌 3.4%。强赎博弈重要性上升,强赎转債特征鲜明。强赎条款的博弈机会往往在牛市阶段显著增加。2024年9月24日以来权益市场反转,高价转债占比回升至两成以上。全市场转债平价呈现波动回升趋势,当前突破90元关口,处2023年以来中位数以上,强赎转债数量抬升。截至2025年7月5日,年内强赎转债数量已攀升至99支。强赎标的特征方面,行业集中度较高,先进制造业领域(电力设备、电子和计算机)占比最为突出,支数占比近四分之一。近年来强赋时点呈现“老龄化”特征,2024-2025年四成强赎券于2年内到期。强赎转债主要特征为中低评级(评级为AA-、AA和 A+合计占比近 7成)、小规模(余额在3亿元以下占比过半)。转债强赎策略在不同阶段有效性分化,策略超额主要体现在强赎公告前,尤其进度早期(公告前 30日)平均累计涨跌幅约 8%、胜率七成,涨幅和胜率随进度推进衰减;转股溢价率在强赎公告前逐步下行,公告日快速收敛,公告次一交易日转债跌幅最大(平均 2%-3%)。如何判断转债强赎概率?我们将前文统计的9/24以来触发强赎条款并发布公告的 152支转债分为“公告强赎/不强赎”两组进行分析,发现可能影响发行人强赎意愿的因素包括发行人促转股意愿、评级、正股市值期限和余额等。具体观测指标包括:1)本轮强姨转債未转股比例较不强赎组更低,转股稀释率差异不大。样本显示,强赋组平均未转股比例为44.1%,显著低于不强赎组的64.5%,而两组平均股权稀释率均在8%-9%,2)强赎转债中大股东、实控人及董监高持债的比例更低(28.8%)。不强赎组有 31.9%的利益相关方持有转债,高于不强赎组近3个百分点。3)低评级(A-及以下)转债强赎概率更高,可能与偿债能力相对较弱有关。A-以下触发条款样本全部行权。中高评级相对差异不大,51%的 A-AA-中评级选择强赎,48%的 AA 以上高评级转债选择行权。4)强赎转债平均余额相较更高(在6.6亿)、剩余期限更短(2.6年)。截至强赎日,赎回组平均剩余 6.6亿,而不赎回组平均規模在 4.6亿。剩余期限方面,赎回组平均剩余2.6年,不强赎组平均剩余 3.4年。5)市值风格方面,50 亿以下小市值转债强赎意愿显著偏高(占比近 4 成),百亿以上市值发行人行权意愿偏低(占比不足2成)。6)行业角度,本轮强赎行权发行人主要分布在汽车、电子、机械、化工行业,银行、家电、纺服和电力设备行业内转债强赎比例达到 70%-100%。
近期仍有多支标的处强赎进度中,建议关注强赎早期机会与进度加快后的相关风险。根据前文梳理易发生强赎的转债特征,重点关注未转股比例较低(50%以下)、股权稀释率较低(8%以下)、大股东及管理层未减持完毕、余额较小(3亿以下)、即将到期(2年内)、正股公司市值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