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4月写了一篇投资科普内容投资——1. 知己知彼之后,一直在寻找一类有潜力的投资产品,作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目前选择了今年最热门的投资产品——ETF。
各大网站上关于ETF的报告可谓文山数海,但是,在跟朋友们提及ETF时,大部分(包括资深股民)不太清楚这类产品的特点,同时由于个人阅读习惯,更喜欢看结论的推导过程,而讲述推导过程的内容少之又少,让我更确定要研究ETF这类产品。
从2024年9月开始动笔,一边扫盲、一边码字,以数学角度切入,对内容做逐层细化,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清晰的产品选择逻辑以及可靠的行情分析链路,以下是计划编写的内容框架,本篇是产品逻辑模块。
入门篇:以基础知识为主,说明ETF的产品构建逻辑。
进阶篇:以选品逻辑为主,落实到具体产品的特点分析。
专业篇:以行情分析为主,分析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投资策略,以及行业特点、信息解读。
* 在内容编写上,缺少了“对市场投资产品的系统化分析,逐步推进到选择ETF这类产品”的过程,这个问题十分复杂,盘出来再补充吧。
本文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公开资料、相关书籍的整合,仅作为个人研究资料分享,期望与志同道合者进行观点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对于文中的文字、图片内容,如有未解释清楚、或不当之处,欢迎私信博主,对内容的修正,会更新在留言区。
ETF(Exchange Traded Fund),即可交易的基金,一般指“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把关键词拿出来解释:
基金,指产品类型,基金常投资于股票、债券等基础产品,是一个投资组合。
指数,指数基金跟踪特定指数,按照该指数的成分股进行“复制”去构建投资组合,包括个股权重、成分股调整频率等,可以理解为抄指数的作业。
开放式,即基金份额可变,可以在一级市场创设份额。
交易型,指ETF份额可以像股票一样公开买卖,场外基金只能向基金公司申购赎回,而ETF是在交易所挂牌的基金,可以在交易所内与其他投资者进行交易,也称为“场内基金”。
通俗的解释:将一些个股加权组合计算指数,指数反映这些股票的整体行情,再将指数的成分股打包成一个产品,在交易所挂单买卖,这个打包的产品就是ETF。

这么看,ETF好像还蛮简单有效的,既分散了风险、也获得了市场的平均收益,然而实践起来,问题就一个个浮现出来,如:如何找到有投资价值的指数?指数选择成分股的依据是什么?确定了目标指数,如何选择跟踪同一指数的ETF?...
这些问题,三言两语难以解释清楚,就用系统化的框架和数据来说明吧:
个股->指数,指数是如何编制的?
指数->ETF,ETF是如何跟踪指数的?
一、个股->指数
在中国沪深交易所,有5000+只挂牌股票,将这些个股加权组合为指数,可以快速了解资本市场的动态,不同指数,反映不同的市场信息,目前指数有两大功能:
对于指数,无论是观测市场,还是作为投资工具,都需要理解指数在说什么,也就是什么原因带来的涨涨跌跌?这个时候就需要把组装好的指数打开来看,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指数编制公司有哪些?
指数编制流程是什么样子的?
指数有哪些加权方式?以及不同的加权方式对指数的影响?
1. 指数编制公司
指数一般由专门的公司编制,中国A股指数编制公司主要为中证指数公司、深圳证券信息公司两家,若要研究指数,请“翻烂”它们的官网。
由上交所和深交所共同出资成立,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最多、服务最全、最具市场影响力的金融市场指数提供商,目前主要有上证系列指数、中证系列指数两大类。
上证系列指数以上交所上市的股票为样本空间,如:上证指数、科创50;
中证系列指数以沪深两市场的股票为样本空间,如: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中证1000指数。
中证指数官网:https://www.csindex.com.cn/#/indices/family
深交所子公司,负责编制深证系列指数和国证系列指数。
深证系列指数以深交所上市的股票为样本空间,如: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深证100;
国证系列指数以沪深两市场的股票为样本空间,如:国证50、国证300。
国证指数官网:http://www.cnindex.com.cn/zh_indices/sese/scale/index.html?act_menu=1&index_type=100
2. 指数编制流程
各个公司指数的编制流程主要为四个步骤:明确编制目标->圈定成分股->计算指数->更新维护。
指数编制的首要步骤就是明确指数的编制目标,即它是用来反映哪个市场,以及该市场的何种情况,需要围绕指数的两大核心价值:
因此,要编制出一个被市场广泛接受的指数,就需要编制者对市场上的指数要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还要对投资者的诉求、市场发展趋势有洞察力,同时,指数推出的时间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
* 流动性,这里指股票转化为现金的容易程度和速度,常用个股的交易量、交易额衡量,流动性强即:想买的时候可以买到,想卖的时候可以卖出。
即确定指数反映单一市场、跨市场,还是全球市场的动态,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是目前A股两大核心交易所。
即筛选构成指数的个股,也称“选样”,通过制定一个自动选股规则,把好的股票选进来,把差的股票剔出去,这个规则不仅仅是数学、算法、金融的概念,它直接决定了投资者口袋里的资产变化,因此它现实又严肃,必须极其认真对待。
剔除指标:ST股票、*ST股票,流动性不足、上市不足1年、有财务风险等;
入选指标:市值大、高增长行业、流动性强、财报表现佳、有市场分红等。
通过将个股加权组合为指数,可以分散个股投资风险,同时降低个人投资者在茫茫股海中选股的难度,且指数化投资高度透明,每个指数的成分股、权重在发行商官网均有公布。
指数加权方式决定了个股的权重,直接影响挂钩指数的基金投资于个股的资金比例,决定了指数、及挂钩基金的收益率表现,常见指数加权方式有:市值加权、价格加权、等权重加权、基本面加权。
(后文会对加权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处简单提及。)
基点,即基期的指数值,作为指数起始点位,常用1000作为基点,用来对比指数的趋势。
根据指数的加权方式,计算基期、当期的样本股加权值,再根据计算公式转化为指数。
根据指数对成分股现金分红派息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价格、全收益、净收益指数。
价格指数:仅考虑股价变化,当成分股有现金分红时,指数在除息日不予修正,指数点位自然回落;
全收益指数:在价格指数基础上,当成分股有现金分红时,假设所有分红再投资于指数;
净收益指数:在全收益指数基础上,扣除了成分股的分红税收缴纳。
因此,一般而言,全收益指数收益率>净收益指数收益率>价格指数收益率。
* 除息日:这天把分红的资产从总资产中减出去,个股或者指数成分股的总资产减少了,总股数不变,因此价格会变低,这个过程叫做除息。
* 分红再投资:俗称利滚利,指进行现金分红时,投资者将分红所得的现金以当天股价价格直接用于购买该股票,增加原先持有股票数量。
4>更新维护
指数有两个重要的维护节点:
* 当成分股出现特殊情况时,如:停牌、收购、合并、分拆等,会进行不定期的策略调整。
3. 指数加权方式
权重,即资金的分配比例,为了了解不同加权方式对指数的影响,这部分会对上述指数计算中的“加权方式”做详细说明:
权重:根据成份股的市值大小确定其在指数中的权重。
特点:市值高的股票对指数影响更大,追求市场平均表现,对比其他指数的优点是不需要频繁调仓、流动性较强,投资组合的交易成本最低,是最常用的加权方式。
权重:根据成份股价格高低确定其在指数中的权重。
特点:价格较高的股票对指数影响更大,当成分股出现并股、拆股行为时,需要对指数做调整,交易成本受到公司行为影响较大。
权重:每只成份股都赋予相同的权重,不会“偏向”任何一只成份股。
特点:受到个股价格波动率影响较大,为了避免高价股或大市值股票对指数的过度影响,需要频繁地高抛低吸,以保持等权重,存在大量的调仓成本及小市值股票的流动性问题。
权重:根据成份股的基本面数据来分配权重,如:营业收入、利润、股息支付等。
特点:能够尽可能排除市场价格波动的干扰,更多地关注公司的内在价值,寻求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可能会偏好基本面加权指数。
2>举例说明不同加权方式的影响
为了清楚解释上述四种加权方式的区别,选取了3只个股,分别用市值加权、价格加权、等权重加权、基本面加权来计算指数,对比加权方式对投资组合的影响。
指数成分股:贵州茅台(大市值)、比亚迪(中市值)、寒武纪-U(小市值)
(上述大中小市值仅为此三只股票的市值相对大小,且仅作为数据示例。)
基期&基点:以2024年11月1日为基期、100为基点
本金&投资组合:假设投入本金为100元,在2024.11.1根据各个指数的成分股权重分配资金,计算个股分别可以买入的数量。
投资收益:以2024.11.29为当期,根据持有个股数量与当期股价,计算投资组合当期价值,即:该持仓组合在2024.11.29的市值,据此得出组合收益率,结果如下:
市值加权法,当期组合价值100.26,收益率+0.26%
价格加权法,当期组合价值105.66,收益率+5.66%
等权重加权法,当期组合价值110.21,收益率+10.21%
基本面加权法(以每股净资产加权),当期组合价值100.26,收益率+0.26%
其中等权重指数的收益率最佳,寒武纪-U股价涨幅高为主要影响因子,其市值虽小,但资金占比高,因此带动了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
了解了指数的加权构成,当指数出现波动时,就可以快速识别是哪些成分股导致的,从而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最新评论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