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聪明的玩家会在机会出现之时,通过计算,押上他们最佳的赌注。一个人的成就大多取决于做决策,做选择,也就是分配资源。
卖口罩的商店,平常口罩价格一直定位2元。一场SARS袭来,你将口罩的价格提高到了5元。这就是趁火打劫。根据经济学家的逻辑,一场流行疾病来袭,想买口罩的人多了,口罩成为稀缺品,涨价很合理嘛。对一件事情的稀缺程度,要支付价格来衡量。
行为经济学家塞勒并不这么认为。在塞勒看来,经济学家单纯以支付价格来衡量稀缺,有违心理学的公平概念。
也就是说-----趁火打劫固然能够赢得短期的高收益,但是一旦在用户心中留下了“贪婪”的印象,即便是这个价格再符合经济学原理,也会在长期影响企业发展。
塞勒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芝加哥有一家名为Next的知名餐厅,很受欢迎,食客众多,生意火爆,尤其是周六晚的黄金时段,经常是提前预订都弄不到座位。于是就有芝加哥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建议Next餐厅老板,既然生意这么火爆,你们就应该以拍卖的价格来出售黄金时段的座位,价高者得,反正又不缺客户,这样做可以最大化利润收益。
Next餐厅老板拒绝了经济学家的建议,他在博客中解释自己为什么不采取拍卖的方式,来出售最黄金时段的座位------有一点对所有公司都至关重要,那就是不管需求有多大,也不要向客户索取超过商品或者服务本身价值的价格,即便是客人愿意支付更多的金钱。
如果有客人有实力支付2000美元在餐厅就餐,那么吃完之后,他肯定会觉得“菜肴的确很棒,但是不值2000美元”,这样他不会成为回头客,而且还会跟他的朋友分享不愉快的就餐经历。
对此,塞勒总结是------企业想要基业长青,就不能听信经济学家的“趁火打劫”提价建议。
如果你需要长期与同一批客户打交道,在客户心中保持公平的形象比涨价带来的收益重要得多。
美国零售巨头家得宝公司也是实践塞勒原理的典范------美国人的房子大多是用木头搭建起来的两三层小楼,但美国飓风灾害多发,往往飓风一过,房子就被掀翻一大片。这个时候加固房屋所需木板需求量就特别大,所以像家得宝这样的零售商,如果接受经济学家的建议,在飓风过境之后,趁机哄抬价格,大赚一笔。
但家得宝公司不但没有涨价,反而在飓风越严重的地方,木板卖得越便宜。
也有反面教材,比如Uber公司。塞勒说,尽管非常喜欢Uber的服务,但是在纽约高峰时段Uber的加价竟然达到了10倍,这虽然符合经济学,但显然违背了公平的原则,对这样的趁火打劫,消费者一定深恶痛绝。
塞勒告诫:千万不要让用户觉得你很贪婪,否则他们对你也不会有忠诚度可言。
聪明的玩家会在机会出现之时,通过计算,押上他们最佳的赌注。一个人的成就大多取决于做决策,做选择,也就是分配资源。下注,就是分配资源。找到好的下注方法,是为了满足如下两个目标:1、永不爆仓;2、长期收益最大。凯利公式由此而来。
凯利公式,向来充满了各种争议。它或者被高估,或者被误解。
举了一个例子:按照凯利公式: 一个10倍赔率的机会,如果只有10%的概率赢,最佳下注仓位只有1%; 一个0.5倍赔率的机会(赚1亏2),如果有80%概率赢,最佳下注仓位可以到40%。由此认为:经典投资理论更倾向于进行高概率的投资,能够提高对概率的把握就是提高胜率。 按照(凯利公式)这套重概率(胜率)轻赔率的做法,想在投资实践中获得高收益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为概率很难预估,并且由于投资并非扔*子式的大规模重复,对结果无法验证。问题来了,凯利公式真的“重胜率轻赔率”吗?
要想回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凯利公式是怎么得来的。某次下注,假如你赢了,总资金就会变成:现有本金=原来本金下注金额赔率。其中,下注金额=原来本金下注比例。
某次下注,假如你输了,总资金就会变成:现有本金”=原来本金”下注金额。因为我们在乎的是长期下来自己的总收益是多少,所以,要计算的是多次下注后本金的最大值。在公式中,f为下注占总资金的百分比,p为获胜概率,b为赔率,E为期望值。当你赢了,你的本金增加为原来的(1+f×b)倍。当你输了,你的本金减少为原来的(1–f)倍。
假如你一共下了N次注,那就是Np次赢,N(1-p)次输,并将所有的增减倍数乘在一起。对赌徒而言,最终收益,不是加减法,而是一个乘积,如下:总收益=本金(1+f×b)(1–f)(1–f)(1+f×b)......
我们最后赚到的钱,是许多次下注累加在一起的统计学结果。当已知胜率和赔率时,每次下注的比例,将一个个二维世界串在一起,变成了一个三维世界。凯利公式的目标是最大化资产的增长率,也即最大化对数资产的期望值。
该计算可分为两部分理解:加号以前是有p的概率获得f×b的资金;加号以后是有(1–p)的概率损失的赌注。为了得到E的极大值,对E求一阶导为0。
凯利公式,将“胜率、赔率、下注比例”整合在一起。凯利公式并没有更重视“胜率”或者“赔率”。
该公式的目的,是确保下注者不爆仓的前提下,实现“拥有正期望值之重复行为”长期增长率最大化。
其中的关键点是:拥有正期望值之重复行为。几乎所有的*,期望值都是负数,即使熟练运用凯利公式也无济于事。人们批评凯利公式的主要原因,是其适用于所有已知概率或者概率可以被估计的*或投资中。
因为最早索普是将其应用于玩儿*的21点。但是,在资本市场上,胜率和赔率都是不确定性的,并且单次下注无法复现,也因此不能验证。再有,谁会在每次投资前用凯利公式计算一下呢?
然而,凯利公式的精确性和简洁性,是毋庸置疑的:公式背后“通过控制下注比例控制风险并兼顾最大化收益”的投资理念也是对的。凯利公式在某种意义上,帮助投资者实现了期望值为正时的“遍历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凯利公式时,不能加杠杆,在估算胜率和赔率时,宁可保守一些。
并非如此。反过来说:凯利公式告诉我们,过少下注所导致的“收益减少”的风险,要远小于过度下注所导致的亏钱风险。
避免永久性损失,永远是投资人第一要考虑的事情。即使你有90%的胜率,赔率高达十倍,凯利公式也会告诫你不要All in。因为胜率高达90%,意味着你仍然有10%的可能性输掉。多少英雄豪杰,就是因为不懂(或不接受)这一点,而被“吸附”在小概率的坑里爬不出来。此外,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源源不断的*(不包括那些短期高息的负债),能够让他们在下注上更加从容。
所以王兴说创始人最主要的三个任务之一就是找到足够多的钱,实现“无限游戏”。
很多朋友会认为二分之一啊,不是涨就是跌。但是大家忽略第三种横盘,所以一位投资高手不懂或者不用凯利公式来计算自己的每次下注,但是这种投资原则流淌于他们的血液之中。
至此,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胜率是多少?你怎么知道赔率是多少?不知道胜率和赔率你怎么计算下注比例?没错,胜率和赔率,是下注者的主观信念。
在*,我们可以用“频次”来计算出*赌的概率,因为可以大规模重复。在现实世界的更多场景下,我们需要贝叶斯理论的主观概率。即使是在一个“过去表现并不代表未来”的投资领域,概率思维一样适用。
如果说,胜率是一维,期望值计算是二维,下注比例是三维,那么,在每一次下注之间,还有一个不断更新胜率和赔率的过程。
很厉害的人,面对不确定*件时,他的预测准确率未必比你高。但是他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反之,我们想想看,有多少人,拿了一手好牌,人也聪明,又很拼,结果却打得稀烂,一点儿没什么奇怪的。
简单概括一下,为了让自己成为赢家,在概率上获得优势,你需要做到:1、拥有洞见。卓越投资人能够洞察未来趋势,因而能够提前布局,提高胜算。2、尊重常识。所谓常识,就是大概率对的事情,也就是模糊的正确。3、大胆去蒙。你要用一种实验者、试吃者的心态去试错。4、快速更新。因为许多事情都是一个连续决策过程,所以前几个预测歪一点儿问题不大,贝叶斯推理的特点就是可以让你通过主动犯错迅速地接近正确。
就像之前一位粉丝给我的留言:一切都是随机性地边试错边猜,试得多了,猜得多了,自然试对猜准的概率就大了,光猜不试,那就不是在一个圈子里混的。
在这个框架里,讨论完一维、二维、三维、四维之后,让我们回到原点:人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交织着物理定律和人性法则的世界。
马斯克擅长两个专业:一个是物理角度的精通“第一性原理”,把车造出来;一个是人性角度的解释能力,说服人去买。他推动了全人类对电动车的关注,并由此重新定义了特斯拉估值体系,让公司有了更好的赔率。
投资中对人性的利用,大概可分为三种:1、善意的。例如价值投资者所宣扬和坚持的美德。2、中性的。例如《大空头》里的赢家们,以及一些“正向黑天鹅”套利者。3、恶意的。各种忽悠者,说谎者,割韭菜者。最后一种常用的手段,就是利用操控赔率。
《影响力》的某位读者讲过一个故事,谈老手如何操纵赔率:跑马场的赔率是根据马身上下的赌注来确定的,一匹马身上押的钱越多,赔率就越低。 因为好多*的人对赛马或下注策略的知识少得可怜,所以他们就会把注下在最受欢迎的那匹马上。 *老手会挑选一匹赔率很大(比如15 : 1)、根本没机会赢的马,下注的窗口一打开,这人就把100美元投在这匹劣马上,于是计分板上显示的赔率一下就降到了2 : 1,创造出“这匹马很受欢迎”的假象。 人们纷纷把钱押在这匹 “最受欢迎”的马身上。 因此,老手真正看中的马赔率变得比较高。要是这家伙赢了,先前的 100美元投资就能赚回好多倍。
每当你要下注的时候,请想起这个故事,记住有可能你的游戏是被老手们操纵的。
如上所述,我给出一个直观的、量化的、整体的"胜率、赔率、下注"理解框架。
对于以上讨论,最容易引发争议的,莫过于:怎么去“蒙”胜率和赔率是多少?这种量化思考有意义吗?要是真能算的话,为什么数学教授和诺奖经济学得主没成世界首富?
没错,胜率是基于统计学意义上的,而且也是主观的,但你也必须有。
贝克汉姆不需要通过计算抛物线,也能够踢出世界一流的任意球,这得益于他的无数次苦练,以及人类大脑神奇的计算力。在更加充满随机性的现实世界,知道为什么,也许未必能让你成为首富(即使有这样的公式,很快就会因为人尽皆知而失效了),但是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概率保护层。
至少通过如上分析,我们知道:单一地去理解胜率、赔率和下注,毫无意义。
我既非投资专家,也不是数学老师,并无资格点评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只是想搭出一个架子,引来更专业的人士来说个清楚。例如推崇“十倍赔率”的投资方法,并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说自己刚预测某股票,随后就抓了一个十倍股。意思是说,与其抓个小P和(hu),不如专心憋个“大hu”。但是,如果我们看看特斯拉的股价走势,就知道99%的时间特斯拉都在备受煎熬,股价暴涨几乎就是在那1%的时间里,而且你根本无法预测何时发生。
一种不与时间做朋友的投资方法,大概率不是好方法。事实上,巴菲特也是靠十倍股发家的,去掉他漫长一生中主要一二十只股票,他的业绩也是一个笑话。
所以,最好的方法也许是:第一步,用价值投资的方法种一片花园(对糟糕的风险说不);第二步,等待其中十倍股的涌现。
一、喜新厌旧、滥用技术指标。市面上流传的技术分析理论、指标、形态多不胜数。个个觉得新鲜,哪个都想用用,一旦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不灵,就换一种。
二、只用一种分析方法,撞了南墙不回头。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投资要注意多种技术分析方法的综合研判,切忌片面地使用某一种技术分析结果。投资者必须全面考虑各种技术分析方法对未来的预测,综合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最终得出一个合理的多空双方力量对比的描述。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一种技术分析方法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如果应用多种方法后得到同一结论,那么依据这一结论出错的可能性就很小。
三、只学不思,不能持续优化分析方法。因为可用的方法太多了,往往会犯贪多嚼不烂的毛病,每个方法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真正吃透任何一种方法,对方法的长处、短处、适用范围缺少深入的研究,或照本宣科的使用,或自以为是的改造,结果往往是方法的可用之处没能发现,不可用、不该用的地方全部用上了。
四、盲从技术信号,不做资金管理。在交易中,盲目的相信技术分析,每次确定交易就全仓杀入,从来不进行资金管理。一旦遭遇重大损失,就难有再次翻盘的机会。
五、频繁交易,试图抓住每一次交易机会获利。实际上,真正给你带来收益的,往往是有限的几次交易。
个人签名
通过书籍和网络上良莠不齐的零碎经验,很难真正掌握股票本质,特别是那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会导致大多数普通散户亏损累累,从而对市场失去信心。资本市场,重要的是不仅要投入资金,还有投入“本领”。几百年来的实践证明,金融市场从来不缺少获利的机会,缺少的是获利的专业本领。吴老师股票合作 q q : 3 5 3 2 0 1 5 2 2 5 gphztz.com
IP 属地:南京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