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攀升已在全球范围蔓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体来讲,二月亚洲新兴市场的通胀率已从去年上半年的4.0%大幅上涨至6.5%;同期,欧洲新兴市场的通胀率甚至从不到7%飙升至10.5%。2008年一季度,中国由于受年初雪灾的影响,CPI增速从07年的4.8%增至8.0%。
我们对二十个新兴经济体进行跨国面板实证研究,分析了通胀的成因、汇率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是新兴市场通胀攀升的主要来源。实证结果表明我们的样本经济体07年四季度的平均通胀率比均衡通胀率(产出缺口为零的通胀率)高出2.1个百分比,其中1.8个百分点来自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2.新兴市场货币相对美元升值有助抑制通胀。我们估计,如果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不变,样本经济体07年四季度平均通胀率要高出0.7个百分点。
3.全球经济增长是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具体而言,全球经济增速每加快1个百分点将促进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加快1个百分点,这反映大部分新兴市场的增长模式主要以出口为导向。
4.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一。石油、粮食价格的上涨会削弱新兴市场经济增长,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经济增长却有促进作用。后者可能是因为原材料是许多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出口产品,价格上涨鼓励生产,进而提升GDP增速。07年四季度,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为中性,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正面影响被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所抵消。这正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增长依然不错的原因。
许多新兴经济体通过调整利率和汇率以抵御通胀。如果把取样范围扩大至64家发展中经济体,我们发现仅有55%加了息,另有34%下调了利率。更重要的是,通胀率和加息呈现微幅正相关,反映了通胀的成本推动本质。此外,取样范围内大约80%经济体的货币汇率相对美元升值。一些经济体采取财政和贸易政策以减轻通胀的影响,其中包括补贴弱势群体、下调粮食进口关税、限制粮食出口;有些经济体对能源价格实施了管制。
上述研究对中国有如下意义:首先,由于中国大量进口大宗商品,因此中国通胀大部分是输入型;其次,大宗商品的上涨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增速;再次,人民币汇率将持续升值,以减轻通胀压力。此外,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可能进一步补贴能源和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