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25 房企融资数据延续改善趋势,专项债券支持收房收地逐步落地,债务重组模式从展期向削债加速靠拢,这些信号都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企稳。我们依然看好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核心城市复苏节奏,继续推荐具备“好信用、好城市、好产品”逻辑的地产开发商,分红与业绩稳健的头部物管公司,以及受益于香港资产重估逻辑的港股高股息REITs。
融资数据:延续改善趋势
1-5M25 房企融资现金流同比-5%,同比降幅较2024 全年收窄2.6pct,继续小于开发投资的同比降幅,且增速差进一步改善。分渠道来看:开发贷延续净融资(3100 亿元,截至25Q1),主要受益于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等政策的持续支持;境内债、境外债仍为净偿还(523、1176 亿元,截至1H25),但境内债发行规模自2021 年以来首次同比转正,境外债发行迎来民企“破冰”,出现边际改善;股权融资落地规模仍然较小。
专项债券:土地收储落地已破千亿,存量房收储5 月“破冰”24 年底财政部允许地方政府将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房,对于相关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的跟踪,是判断土地和存量房收储落地进展的重要指标。土地收储方面,1H25 土地储备专项债发行1709 亿元,5 月以来发行规模呈现上行趋势,但仍远低于已公示土地收储金额(4760 亿元);我们预计主要受审核流程影响,1H25 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均为“自审自发”试点地区,下半年发行规模和发行省市有望进一步扩容。存量房收储方面,5 月浙江、四川发行19.2 亿元专项债券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是首两单落地的专项债券收房案例,年初至今总体存量房收储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信用风险:风险暴露渐入尾声,化债处置加速深化
25 年公开市场到期规模收缩叠加行业销售逐步筑底,房地产行业整体信用压力有望收敛,这意味着信用风险大幅扩散的概率或将降低。但就个别房企而言,仍可能面临阶段性流动性压力,关键时刻大股东的支持至关重要。对于已出险房企而言,债务重组方式正在从展期向削债加速转变。从典型房企的削债案例来看,普遍具备以下特点:1、境外债务削债重组的进展更快,境内债务削债重组仍停留在早期阶段;2、削债金额显著扩大;3、削债路径更加多元。我们认为削债性质的债务重组有望帮助出险房企真正实现“轻装上阵”,聚焦保交付和存量项目去化,不必急于低价出售资产,甚至有望在市场企稳后逐步重启拿地扩张,对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投资建议
重点推荐:1)A 股开发:城投控股、城建发展、滨江集团、新城控股、招商蛇口;2)港股开发: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建发国际集团、绿城中国、越秀地产;3)物管公司:华润万象生活、绿城服务、中海物业、招商积余、保利物业;4)港股REIT:领展房产基金。
风险提示:地产政策波动的风险,地产基本面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部分房企面临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