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反内卷”行情点燃商品市场热度。市场或许可以理解为政策预期与市场情绪驱动的反弹。然而仔细分析,本轮上涨行情之中存在几个疑点。
疑点之一,上涨持续时间长、幅度高,已不能简单视作反弹。在趋势性行情下,价格反弹通常持续时间短、幅度低。然而本轮商品反弹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幅度也有些超预期,收复了关税日以来跌幅的近5 成。技术面已不能被视作短期反弹,反而更像行情反转。
疑点之二:上涨看似由偶然因素驱动,但中枢不断抬升。回顾本轮商品上涨,始于6月4 日,从事件驱动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04-612),关税悲观情绪释放后,商品止跌并技术性反弹。第二阶段(613-624),以色列伊朗战争扰动,商品价格冲高后回落。第三阶段(625 至今),“反内卷”行情催化商品价格上涨。三个阶段结束之后,工业品价格较6 月3 日上涨5.6%。但驱动结束后,商品价格并未完全回落,价格中枢反而抬升。
疑点之三:本轮价格反弹并无需求侧的配合。从基本面和价格月差观察,本轮商品需求侧表现寡淡。之前拖累“中国商品”走弱的“旧经济”依旧没有超越预期的表现。需求端“量价两弱”格局不变。商品现货端价格粘性,部分商品期现价格背离,价格上涨更多反应预期而非现实。
疑点之四:本轮商品反弹尚未在PPI 中显现。相比商品价格的强势反弹,6 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弱势依旧。6 月PPI 同比甚至较5 月进一步下行0.3 个百分点。
如何理解商品价格上涨的“疑点”?我们理解本轮商品价格上涨是供给扰动与预期改善共振,具体原因有三:
一是价格低位下,“人心思涨”。今年多数商品价格跌至历史低位。交易层面,做多交易的赔率较高。从品种看,本轮涨幅领先品种也都是前期跌幅较大品种。如黑色系(焦煤、螺纹钢、铁矿石等)、新能源产业链(工业硅、多晶硅、碳酸锂)、玻璃和纯碱。
二是悲观预期有所好转。6 月5 日中美元首通话之后,中美贸易争端进入阶段性缓和期,市场对于外部关税风险的担忧回调。
三是季节性的做多顺风期。6 月、7 月为部分商品传统的安监、检修月份,供给侧容易受到扰动,商品价格易涨难跌。
商品价格与PPI 的背离则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前商品价格反弹更多体现在期货,现货价格仍具粘性,而物价统计为现货价格口径;二是价格传导本身需要时间。高频价格趋势已有变化,商务部公布的周频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6 月以来已经连续三周反弹。如果商品价格按照目前走势,PPI 大概率反弹。
对债市来说,关注商品价格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再通胀;二是价格上涨之后,市场在多大程度上分清供给侧和需求侧因素。
现阶段商品价格反映基本面反转的风险并不高,但商品价格反弹可能会传导至通胀。7 月PPI 有较大可能性改善。
长期看,商品价格取决于供需格局的相对变化。有两个重要观察变量:一是后续供给侧政策落地以及效果;二是价格信号的预期能否反过来提振现实需求。
对债市来说,仅是供给侧变化的影响或相对有限;而如果预期提振基本面,则债市有一定调整风险。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超预期,海外地缘变化超预期,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