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投资中真正的危险,是不经过研究照本宣科的拷贝别人的交易方式。我们俗称“抄作业”,然后最后的结果只有失败并且还不知道自己败在哪里。
由次级危机发展而来的2008年金融危机,从“不引人注意的风险”到“大事不妙”,从“事态升级”到“应对升级”,从“危机看似被控制”到“黑天鹅事件”,是一个标准的重大金融危机范式。
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著作和影视作品可谓汗牛充栋,美股投资者对事件一步步升级时的反应,同样会使用上帝视角与身处其中两种视角的切换。
从时间上说,这次危机历时近两年,横跨了一个牛市的尾巴和一段完整的熊市,它的大部分时间,投资者都在“危机已经结束了吗”和“危机还没有结束吗”之间徘徊,真正的崩溃只有两个月。
它显现的是复杂系统的通病,还有矛盾人性的印证,相信这样的危机范式,未来还会在我们身边一次次重演,这也是此类复盘的意义所在。
按照股市对危机的反应模式,我把2008年的金融危机分为三个阶段:次贷危机阶段、金融危机阶段和黑天鹅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重大金融危机的某一个特点。
2007年4月2日是“次贷危机”的起点,这一天,全美第二大次级贷抵押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但此事前后,纳指连涨六个交易日,丝毫没有受影响,此后三个月,纳指又上涨了11%。
从宏观上说,此时正处于一轮牛市中,失业率维持在低位,经济强劲增长,Q1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超预期。
虽然次级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在2007年前已经是投资热点了,但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这仍然是一个非主流产品,认为“它出了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也不认为它可以对股市产生大的影响。
关于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次级*本身的规模并不大,所以投资者不在意也是正常反应。但从次级*到次级债,再到CDO、CDO的CDO,再到CDS,相当于一个病毒的产品,被多次打包到正常的金融产品中,从而让大规模金融产品“带毒”,这个特征,一开始并没有被足够重视。
7月10日,标普降低了次级抵押*债券评级,债券评级的降低,通常会带来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的暴跌,终于引起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让纳指当天跌了1.16%,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波下跌,不过上面的图看不出,因为第二天就涨回去了。
直到10天后,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净值跌到零,其持有者包括了高盛、美林、摩根大通等大金融机构,此后,又有多支产品爆雷,更多的金融机构发现了“带毒资产”,甚至包括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工商银行。
这就是重大金融危机的投资者反应的范式之一:从“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到终于发现“看上去麻烦还不小”。
总结经验,是人们应对未来的有效武器,但塔勒布认为黑天鹅事件的特点是“在通常的预期之外,过去没有任何能够确定它发生的可能性的证据”,所以越是重大的危机,越无法从历史经验中得到预测。
当然,确实有一小部分投资者认识到次级债的危险,在《大空头》里,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第一个做空房贷市场,建立了基于次级债的CDS,这类产品后来被金融机构广泛持有。
CDS相当于金融机构为自己持有的次级债“买保险”,说明他们心中大感不妙,但又主观地觉得问题可控,只需要降低风险敞口就行了。
这些投资者的反应仍然是“过去的”,这种看似谨慎、实际乐观的情绪,反而验证了黑天鹅事件“过去的经验不可靠”的特点。
这种反应也与当时的牛市氛围有关,牛市中,大部分利空往往带来的都是逢低加仓的机会——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终结。
我们要认清一点:一个人的交易方式对另一个人没有用。所以杜绝拷贝!照本宣科是一种懒惰的从业方式,一个人如果没有花时间和精力总结属于自己的交易和风控策略,只是套用别人现成的交易策略,最后的结果只有失败并且还不知道自己败在哪里。
比如,一部分人只适合于交易大级别的极端恐慌行情。他们根据经验和能力,能够预见极端恐慌行情,并且提前做好一切计划,包括进场计划、风控计划、进场成功后的持仓计划、进场失败后的危机管理计划。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计划,凭着极大的耐心等待行情的发生,这一等可能是一年,甚至几年。一旦时机来临,他们果断出手(而更多的大众交易者却没有这个习惯,他们更喜欢急中生智,凭视觉决定操作)。如果让这些人去交易短线小波段的话,他们的操作方式就难以适应。
还有一拨人擅长中短线,每次持仓5~10个点。他们等待小范围极端行情,比如做多在恐慌抛售之后的右手边,而做空在抢购高潮出现之后的右手边。这样他们能够每年都有不错的收益。他们长年都在忙碌,大大小小的波段抓住很多,甚至能够避免长线那种瀑布式亏损。他们很肯定地承认,他们没法像长线投资者一样,能够耐心等上几年不交易。
通吃是大众交易者的通病,什么都想学,什么方式都想用,最后导致一事无成。凡是以交易为生的人,每天的生活都大同小异,离不开市场,离不开研究和思考。在这个时时刻刻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唯有不断学习和总结才能够走得稳、走得远,当然,更需要一种持久的专注力。
只用最擅长的一种手法,其他都忘掉,久了就会形成梦寐以求的稳定获利模式 !
假如你对股市运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也能看明白大多数股票的走势,但你还不能稳定获利,我建议你只做你最擅长的一种手法,其他的都不做了。只专注一种战法,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你梦寐以求的稳定的获利模式。
一入股市总想学全股票所有的技术,以为那样才行,所以真是很难克服多学技术的强烈*。由于咱们的精力有限,很难样样精通。炒股是所有参与者智慧的较量。差一点也不行,所以炒股不要搞全能,一定要单项冠军。炒股到最后一定要从复杂到简单,把你的全部技术凝聚成一种战法,或结合自己特长找到一种最适合你的操作系统的战法,专注一种战法会使你对它越来越精通。
只专注属于你技术的操作模式的市场机会。不再眼红市场眼花缭乱的干扰,恪守本分,耐心等待符合你战法的机会,就像狙击手在等待目标的出现一样。其实成功的交易就是用百分之80时间的等待,和百分之20的时间操作。只专注一种战法会使你的选股简单了)。虽然你好像失去了大多数机会。其实股市不缺机会,就缺高水平的炒手,但你已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只专注一种战法成功的概率会很高。这样你就有了一套完整的攻防策略。就像佛家讲的万法归一!
K线图中的量价分析,是成交量分析的核心内容,也是分析的重点。平时大家在盘中根据价量此消彼长或同步变化情况,可以较为有效地分析出控盘主力的行为意图以及市场价格走向。这里主要对K线图中价量不同的变化进行分析,以便寻找最佳的操作方法。将价量关系的分析应用在分时走势中,给大家细致讲解如何利用分时走势中的价量关系来研判个股短线的行情走势。
从市场中挑选任意一只股票,去观察上涨前的起涨期,都会发现放出不同的大量来推动股价启动。当股价处于底部时,启动上涨却没有放量或量能放大得不明显,很可能只是单个交易日的小幅度反弹,对于后期的整体走势影响有限,甚至不会带来任何影响。因为底部股价启动上涨不放量或放出很小的量能,是很难推动股价持续上涨的。
特别是股价经历了长期持续的下跌后,市场中有大量的高位套牢盘等待解套,上方均线等其他技术压力重重阻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较大的成交量激活市场人气,大力推动股价上涨的话,股价很难出现持续性且幅度较大的上涨。
如图4-6,利亚德(300296),自2012年7月开始进入中长期下跌走势,其中股价多次向上反弹,试图突破决策线的压制,但均出现了无法突破的结果,其中所隐含的市场原理,很值得大家去学习。
首先看第一次突破的时候,股价温和放量向上试探60日均线。但是当股价探到60日均线的时候反而缩量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此时控盘主力还没有吸纳到充足的筹码,控盘度较低。此外经历了前一轮的大幅下跌后,市场内套牢盘较大,投资者信心不足。每当股价反弹至较强压力位时,做多人气就会下降,观望情绪浓厚。所以在没有持续的量能堆积的情况下,想要突破压力位是很困难的。
当股价第二次对60日均线进行突破的时候,就出现了前面所讲的价涨量不增的情况。当股价准备突破上方重要压力位时,没有放大量是很难突破的,不放量就更加无力突破。从图中可以看到,股价第二次试探60日均线的时候,下方成交量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连续几个交易日股价都在60日均线位置出现了冲高回落的走势,最后无奈地回到了下跌趋势当中,突破再次失败。
同年12月,股价经历了几次波动后,主力高抛低吸,筹码吸纳基本充分,随即展开了连续的放大量上涨突破,很轻易地就对60日均线形成了突破,而且量能放大并持续了较长的时间。
通过这个实例的讲解,大家已经了解到,股价若想从底部发起一波上涨行情,需要大成交量的配合。想要突破上方重重压力,更是离不开密集且放大的成交量。
策略一:价量齐升且量能很大,推动股价突破上方压力时,可短线买进。
策略二:股价底部启动或探底回升时,若成交量表现萎席或温和,可能只是阶段性反弹,不可盲目入场,要等待更多量能的出现。
策略三:如果投资者头脑发热,在股价无量启动的时候追涨,一旦股价上涨至重要压力位时没有放大量突破,甚至没有放量或出现缩量,应以最小的损失离场观望。
当股价处于上涨途中时,如果成交量不放大甚至出现了温和的萎缩,那么对于后期走势的影响,就与启动时价涨量不增的后期表现完全不同。前面提到,如果股价在上涨途中成交量一直放大的话,最终会遇到涨无可涨的瓶颈。在一些长庄股中长期上涨途中,成交量并不会一直放大,而是阶段性地放量以带动市场情绪,保证股价的多头形态,其他大部分时间股价都是在量能平稳的情况下逐渐走高的。
如图4-7,创业环保(600874),从2012年2月20日起,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持续放大量上涨,这是个股爆发短线强势行情的标准走势。从图中可以看到,量价走势来势汹汹,势如破竹,但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连续放量冲高了10个交易日后,成交量已经放大到了很难突破的程度。当股价再次突破前期高点的时候,量能已经无法形成突破,最终股价展开回落调整。
在介入某只强势股的时候,一定是在价量齐升的阶段。此时要观察股价上涨是属于温和放量上涨,然后转为缩量上涨的中长线上涨趋势,还是突然连续价量剧增的短线井喷行情,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操作策略。
再来看一下一只长期上涨的个股在上涨途中量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如图4-8,广州药业(600332),当股价在底部启动,准备突破上方重要均线压力时,成交量大幅放量,股价向上突破,有效地站在了所有均线上方。股价形成整体的上涨趋势后,在震荡上涨途中,成交量便不再出现持续放量的现象,而是在上涨途中涨涨跌跌,其中阴线、阳线交杂,但涨多跌少。当股价出现较大力度的回调时,控盘主力为了稳定市场的多头情绪,会在重要支撑区域封底买进托盘,避免股价出现破位。之后再次推动股价上涨,带动市场做多情绪。截图时该股仍处在震荡上行的整体多头趋势中,后期还会出现高位突击拉升见顶的走势。
策略一:首先判断行情的持续性。持续大量突击,可视为短线爆发行情,获利后应及时离场。温和放量上涨可做中线投资,等待后期股价加速见顶。
策略二:在股价形成中期上涨趋势时,还未介入的投资者建仓时,一定要在个股缩量出现回调或探及下方均线支撑时。这种中期上涨走势不比短线的突击行情,中期涨幅很大,追涨后短期仍有利润。中期上涨趋势中,股价是涨涨跌跌的,但涨多跌少。如果投资者在放量上涨时买进的话,若短线几个交易日出现小幅调整,可能会对投资者心态方面造成影响。而在缩量下跌时买入,既可以在上涨时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且股价出现回调的话也不会出现过大的亏损。
某些主力长期控盘,股价上涨时间持续较长的个股,股价在上涨过程中不会持续放量,而是间歇式地放量,但整体趋势中价格是上涨的,量能是放大的。只有成交量在温和放大或小幅萎缩的情况下,后期股价才能涨得更高,走得更远。所以在股价上涨中期阶段出现价涨量不增的情况,通常是后期股价继续上涨的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易中,如果价格上涨的同时成交量没有放大甚至缩量,那么上涨幅度通常也不会很大。长线股在上涨阶段的上涨幅度,是由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交易日累积而成的。
很多投资者不清楚在股价上涨过程中,什么情况下算是上涨中期,上涨中期是什么样的特征,都是等到股价见顶开始反转下跌后,才看到上涨中期出现在哪里。其实判断出股价是处于上涨顶部还是中期,也就能知道股价的买点在哪里。
下面一起分析一下股价上涨中期是如何判定的,以及股价价涨量不涨又是怎样的形态。
如图4-9,星星科技(300256),图中体现了该股从主力吸筹、蓄势到试盘,直至见顶的全部过程。首先来看该股横盘震荡阶段的表现。在横盘震荡阶段,曾有多个交易日出现成交量大增而股价不涨的现象。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讲到,这是主力在吸筹蓄势,筹码吸收充分后,便会展开拉升行情。
随后看到随着一根中阳线的出现,长期的上涨趋势拉开了帷幕。在长庄股股价刚刚起涨阶段,价格都是一波三折,阴阳交错地震荡上行,但累积起来的利润会非常丰厚。有的投资者经常会被期间的几个小阴线回调而洗盘出局。在股价上涨过程中,出现过几次横盘整理,也出现过价格回调,但是幅度都十分有限。价格回调下跌时,成交量也急剧萎缩。其实只要掌握了价量关系特点,这种下跌根本不会将我们洗盘出局。
2013年2月1日前后几个交易日,股价小幅回落后继续向上运行。与前期不同的是,股价上涨并没有放出很大的量能,甚至没有放量,与前期相比甚至有些萎缩,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此投资者可能会认为是资金关注度不够,或者是没有主力资金拉升,应视为下跌信号。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股价如果持续放量,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创出巨量甚至是天量,这样的话,一是会导致市场投资者的恐慌和抛盘,二是后期量能很难超越,很快就会见顶。如果价格上涨持续放量,那么这只股票可能会是一只主力短期炒作的游资股或小私募。另外一点,股价不论上涨还是下跌,放出巨量或天量,一定不是股价上涨中期,而是见顶的信号。
主力在前期操作完成股价后,市场投资者通常会随着股价的上涨逐渐增加。在上涨中期的时候,因为股价的吸引力比较强,所以不需要主力用特别大的资金,便可以带动股价上涨,这是非常良性的表现。只有控盘主力进行最后的冲刺时,才会连续放大量拉升股价。所以我们看到,虽然股价加速上涨时成交量并没有放得多大,股价已经出现了连续十一个交易日的阳线。
如果某股票在一天交易完毕后,出现巨量阳线,且在成交量柱体图上出现半年来最长的成交量柱体。此时,柱体图的最高点是顶格的,称为量顶天立地。又由于该柱体是收盘后的情景,在当天已不可能发生变化,又被称作为“绝对量顶天立地”。
个人签名
通过书籍和网络上良莠不齐的零碎经验,很难真正掌握股票本质,特别是那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会导致大多数普通散户亏损累累,从而对市场失去信心。资本市场,重要的是不仅要投入资金,还有投入“本领”。几百年来的实践证明,金融市场从来不缺少获利的机会,缺少的是获利的专业本领。吴老师股票合作 q q : 3 5 3 2 0 1 5 2 2 5 gphztz.com
IP 属地:南京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