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在庄家建仓之后满仓,我整整读了10遍,太精辟透彻了时间:2023-02-18 没有足够的筹码,主力在二级市场中就没有对于个股走势的发言权,也无法实现通过股市“低吸高抛”获取差价利润,对于主力和普通投资者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买进。 什么是吸筹? 吸筹阶段,又称为吸货阶段或建仓阶段,是指以买入的方式将自己的资金转换成股票筹码并囤积起来的过程。 一轮完整的控盘过程,总是从吸筹开始的。如果主力手中没有筹码,那么代表他就没有发言权,就无法控盘二级市场个股的走势。为了能够对个股走势进行一定程度的控盘,主力需要大量买入筹码。主力买入的筹码越多,控盘能力越强。实力强大的主力对流通盘的吸筹程度通常会达到50%以上,而实力较差的主力一般也要进行10%左右的吸筹。 在吸筹阶段,主力会在合适的价位、合适的时机在二级市场中买入股票,等到上涨时卖出获利。买入的数量、买入的方式、吸筹的时间长短等因素则取决于具体主力的控盘策略。 通过三点关注主力吸筹 对于主力来说,在进行实际吸筹时,有三点是尤为值得注意的。
吸筹时机的选择 主力控盘过程中最讲究的就是顺势而为,因为对于股市的总体规模来说,任何一只个股背后的主力毕竟只是这片“大海”中微不足道的一片涟漪,是无法与潮起潮落的大趋势相抗衡的。 好的吸筹时机多是以好的经济背景为前提,一般是当宏观经济运行至低谷而有启动迹象时,或是宏观经济开始出现稳步上涨时,主力介人个股并进行控盘。在日后的操作过程中,能得到来自基本面的正面配合,能顺应市场大趋势的发展。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主力的吸筹时机总结为以下几点。
异动建仓模式 一、破箱底建仓
异动解析: (1)左侧一个标准的箱体盘整,应是主力在建仓;可最后竟然破位下跌,非常意外。 (2)箱体内成交量极度低迷,可以推测即使是主力吸筹也不顺利。 (3)既然主力没有达到建仓的目的,向上的动力就不够,很可能继续探底。 (4)向下破位也许可以吓出部分投资者,主力则可以顺势捡到便宜筹码。 (5)当然是否为主力杀跌建仓还需后市验证。很快回到箱体就是证明,这是投资者介入的好时机。 异动解析: (1)该股在相对低位有一个漫长的横盘震荡过程,一般都被认为是筑底。 (2)只是横盘过程中成交量低迷,足见吸筹不成功。 (3)此后破底下跌,但没达到跌幅目标就回到箱体内部,有刻意诱空的嫌疑,主力顺手捡便宜。 (4)投资者可以跟随主力行动,只要股价回到箱体便可以回补,突破原箱体则全力杀入。 异动解析: (1)前期股价宽幅震荡,走出一个大箱体形态。 (2)箱体内的震荡时有放量,为主力建仓的表现。 (3)通常建仓完毕后会向上拉升,但该股却向下破位杀跌。 (4)向下破位未必是坏事,也可能是洗盘和继续建仓。这跟当时的大盘低迷有一定的关系。 (5)破位后次日即回到支撑线上,诱空洗盘无疑,主力顺势继续吸筹,投资者可跟进。 异动解析: (1)左侧是一个宽幅震荡的箱体,期间呈现放量止涨的特征,应是主力在建仓。 (2)最后股价没有往上突破,反而破底下行,说明主力筑底失败。 (3)破底未必是坏事,在大盘不好或者建仓不顺利的时候,主力很可能干脆打破平衡,直接下杀洗盘,顺便收集便宜的筹码,可谓一举两得。 (4)当然是否为主力建仓行为,还要看后市股价能否很快回到箱体内,一旦归位就是跟进时机。 二、快速拉高建仓 异动要点
异动解析: (1)左侧一波快速拉升,当时只能定义为反弹,适合短线少量参与,放量止涨就须短线止盈。 (2)在快速拉升的过程中,时不时爆出巨量,这是主力介入的标志,但性质不明。 (3)快速拉高后股价持续回落,但成交量大幅度萎缩,说明筹码稳定,可密切关注。 (4)经过长时间整理后,该股再度拉起,说明进入主升浪,投资者可积极跟进。 异动解析: (1)该股自低位反转后有两波较快的拉升,疑似主力拉高建仓。 (2)拉高过程中呈现放量止涨的特征,短线须止盈。 (3)此后该股逐浪下跌,但成交量低迷,洗盘特征明显,可关注结束信号。 (4)最后放量突破下降趋势线,意味着洗盘结束,可择机跟进。 异动解析: (1)该股自相对低位快速拉高,成交量明显放大,可假设为建仓动作,但只适合短线参与,谨防建仓后的洗盘。 (2)巨量滞涨后开始洗盘,盘跌而下,期间仍有放量行为,应是主力继续吸筹。 (3)不过这些都不足以证明是主力的建仓行为,需要后市股价突破前高位才能明确。 (4)激进的投资者可以在洗盘完毕后,在出现攻击性的中长阳线时跟进,因为这种情形可以确认洗盘结束。 (5)该股洗盘止跌的位置在拉升波段的中段,随后一旦出现向上攻击的信号,便可跟进。 异动解析: (1)该股自13.77元的相对低位直接拉升,然后持续上涨,形成V形反转。 (2)在快速拉高的过程中量能明显放大,应是主力紧急建仓的行为。 (3)这种快速拉高可少量参与,因为后市很可能会剧烈洗盘,洗盘结束后跟进更为合适。 (4)快速拉高显然是异动,可跟踪后市走势。该股此后有一个破位洗盘的动作,完了再跟进则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