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吴老师理财文章 >>文章/作品 >> 华为的“过冬论”,反映了什么现状?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文章/作品
更多
详细内容

华为的“过冬论”,反映了什么现状?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时间:2023-02-18     作者:吴老师股票合作【原创】   阅读

任正非的“过冬论”

前几天,华为内部论坛刊登了一篇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文中,任正非的一段话上了热搜,引起了市场很大的反应。

“2023 年甚至到 2025 年,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

“活下来就有未来。”


“过去公司的政策是基本摆平,大家没有感觉到冬天的寒冷,每个人都盖被子,只是厚一点薄一点而已。今年年底利润和现金流多的业务,奖金就多发一些,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就是很低的奖金,甚至没有,逼这个业务自杀,把寒气传递下去。”

显然任正非并不想让他的“寒气”传递给华为之外的每一个人,但却意外传递给了每一个看到他讲话内容的人,成为经济不景气最有力的佐证,尤其那句“将让寒气传递到每个人”,难免让人心生悲观。


华为的上半业绩

任正非突然抛出了“过冬论”,华为在2022年的业绩到底如何?

华为在官网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期内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1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5.0%。以此计算,华为上半年净利润约为150.8亿元人民币。对比2021年数据,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了5.9%,净利润率下滑4.8个百分点。


那么再把时间轴拉长一点,华为疫情这两年的业绩如何?

从华为《2021年年报》来看,他的利润比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企业都要好。

公司2021年的财报显示,销售收入从2020年的8913亿暴跌至6368亿,降幅为28.6%。正常企业通常在疫情下都是增收不增利,努力稳住规模,而华为的规模下降了,净利润却暴增了75.9%,从646亿增至1137亿。


早就提出的降本增效,华为在去年似乎就已经完成了。那任正非为何依然这么谨慎呢?


华为面临的潜在危机

这一次任正非在2022年8月的高温酷暑中再提“冬天的寒冷”时,相信每一个华为人都已无法忽视公司业绩数字所渗透出的阵阵寒意及其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压力。

华为未来将面临供应链危机和强大的市场压力。

2019年5月开始,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陆续将华为及其关联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并不断扩大出口管制范围。

由于无法从市场上获得先进5G芯片的供应和使用谷歌的GMS生态,一度在全球市场排名前三的华为手机未能撑得住这次暴击,在5G手机成为主流的市场上落入无货可卖的境地,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华为明星业务的手机部门无奈之下将荣耀业务清盘出售,由此导致终端业务(原消费者业务)收入在2021年被腰斩,从上一年度的4830亿营收下滑到2434亿,直接跌回五年前的水平。


美国除了以“安全”为名义、打着“清洁网络”的旗号给各国运营商施加压力禁用华为5G网络之外,同样也禁止向华为提供用于5G基站设备的先进芯片,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海外运营商出于供应链安全的顾虑而把华为排除在5G供应商之外。

在全球5G网络建设需求增长旺盛的2019至2021这三年间,华为的运营商业务收入同比却仅出现了3%和0.2%的微弱增长,并在2021年进一步下滑了7%。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的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海外市场营收占比曾在2012年达到67%,规模为国内市场的近2倍,然而从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的2019年开始,华为的海外市场营收开始逐年下滑,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也在2021年回落到35%。


华为在国内外市场都被“围追堵截”,压力山大。


“过冬论”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个词叫“Quiet Quit”,中文直译是“默然退出”,意译为“在职离职”。这个概念目前在互联网的英文用户中有大规模流行的趋势,意思是:


1. 我不离职,我继续做我手头的这份工作;

2. 但是我绝对不要在工作中和人比拼,不要追求绩效,只追求按照最低限度完成工作就好,能保住工作就好;

3. 我把工作中省下来的时间精力用于个人生活,生活永远要比工作更重要。

这种是你的生活状态吗?如果看了任正非的这段话,我想告诉你,不要再迷信所谓的“铁饭碗”了。


别迷信“稳定”的雇佣关系

阿里巴巴曾经的战略官曾鸣曾说过:“未来的公司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合伙人,一种是无关紧要的人。”

比如我的一个同事的职位是商务总监,负责公司的销售部门。但是在每一周的管理层会议上,她都会专心记录其他部门业务的进展,并积极从商业化角度提供反馈。


下属经常咨询她本职工作以外的事项,她从不因为这些并不属于她职责范围就划清界线,而是永远能站在最符合公司利益角度为我提供建议和思路。

对于普通员工,要做到这些层面肯定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修炼。那么你们现在可以做的是,拓展自己的视野,积极思考你的工作和周围部门和人的关系,培养系统性和结构性思维。

大公司里大部分员工都是螺丝钉,螺丝钉只有大小材质不同,很少有哪颗螺丝钉缺了机器停止运转。但连接这些螺丝钉部件的轴承就不同了。一个轴承没了,整个发动机就会停止。


那想成为这不可缺的轴承,就需要具备系统性思维。针对一个现象或者问题,能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还有这些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总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人,财,物,能量,信息加以处理和协调。

比如很多工作都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做任何事情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工作本身的质量,效率,成本,而且要考虑到此项工作的目的,关系人,他们对此有何需求,自己的工作质量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是否可以做的更好等。

即使你只做部分工作,思维也要有整体观。这种具备系统性思维,对岗位和行业有洞见的员工,往往是最后被考虑到上裁员名单的。


华为内部论坛刊登了一篇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任正非在2022年8月的高温酷暑中再提出“将让寒气传递到每个人”、“有质量地活下去”,可见3年的疫情冲击、中美的大国博弈,俄乌战争等因素,给市场增添了许多阴霾。

那华为这两年的业绩到底如何?任正非的“过冬论”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CLOUD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