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策略基本特点:量化投资策略基于大量历史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及算法程序发现价格变化规律,挖掘交易机会,制定及执行投资策略。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量化选股模型是多因子模型,主要因子包括量价因子、基本面因子和另类因子。从投资特征上看,量化策略系统性特征较强,广泛挖掘投资机会;严格执行模型结果,策略纪律性强。与主观策略通过深度挖掘个股Alpha 取胜不同,量化策略主要依靠研究广度实现概率取胜。
国内量化投资发展历程:
公募量化:公募量化策略始于2000 年后,2015-2021 年规模加速增长,多因子模型普及。2022 年后量化基金规模增速放缓,策略更为多元化,不同风格产品线互补、规模交替增长;此外,部分管理人引入AI 算法优化模型,挖掘与传统多因子模型的投资方法低相关性的投资方式。
私募量化:2019-2021 年量化私募规模爆发式增长,2021 年末协会备案量化基金规模达1.08万亿元,占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的17.1%。2021年至2023年量化私募稳步发展,2024 年受市场波动及监管趋严影响,规模发展承压。
2025 年来私募备案回暖,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数量前十管理人均为量化私募。
公私募量化基金行业发展现状:
投资策略:当前公募量化策略主要包括主动量化策略、指数增强策略、量化对冲策略三大类权益投资策略,此外,部分含权债基的权益部分也会采用量化方式进行管理。私募量化投资策略更为多元,涉及的细分策略主要包括量化多头、股票中性、转债策略、CTA 策略、其他衍生品策略、套利策略和复合策略,宏观策略中也有部分管理人使用主观和量化相结合的投资方法。
行业格局:截至2025Q1 公募量化权益类基金数量达到654 只,规模达到3025.88 亿元,除量化对冲和1000 指增整体规模较小外,其他策略规模分布较均衡;从基金管理人的维度来看,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和华夏基金量化基金管理规模居前。私募量化管理人方面,截至2025 年6 月末,百亿私募量化投资基金管理人为39 家,占百亿私募总数的比例接近半数。
公私募股票量化基金运作特征及绩效表现:
运作特征:从交易特征来看,相较主观股混基金,量化基金换手率相对较高,模型迭代速度较快,敏锐捕捉交易机会;持股数量更多,减少聚焦单一行业、风格或个股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
绩效表现:1、指数增强基金:从2018-2025 年的分年度数据来看,超额获取能力整体为中证1000 指增>中证500 指增>沪深300 指增,各年份主流指增基本均实现正超额,整体上私募超额表现优于公募,但私募分化更大;2、主动量化基金:各年度业绩差异较大,其中2019-2020 年公募主动量化业绩优于私募,2021-2023 年私募业绩相对更优;3、量化对冲基金:私募量化对冲业绩表现整体优于公募。
公募量化与私募量化的投资运作差异:
法规监管与合同:公募量化基金受《证券投资基金法》约束,获准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受到的监管强度相对较高且信息透明度要求更高;私募量化则受《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约束,仅能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合同通常更具定制化特征,且风险等级通常更高。
管理人行为:公募量化管理人依托建制化团队及标准化IT 基础设施,强风控合规导向,产品线策略统一化;私募量化管理人采用精英化组织架构,硬件投入与激励强度更高,产品策略可能出现分化。
投资策略与限制:公募量化在投资范围及跟踪误差等要素的约束更严格,更追求稳健性,换手率相对较低;私募量化机制更灵活,如对冲工具运用更丰富、敞口容忍度更高,超额收益的弹性也更大。两者风险收益特征存在差异。
费率条款:私募量化产品的费率条款通常比公募更复杂,例如,私募可能采用“管理费+业绩报酬(如2%+20%)”,业绩报酬的计提方式也十分多元化,常见的有高水位法。费后收益才是投资者能获得的真实收益,建议重点关注。
量化产品如何选择:量化产品面临策略同质化加剧、不同策略对规模敏感性不同、极端市场下存在多因子共振失效风险等挑战,在筛选量化产品时,投资者不仅需穿透历史业绩表象,更需系统解构策略环境适应性、风险收益特征持续性及管理团队护城河深度。本报告第五章基于“策略解构-定位匹配-指标验证-能力评判”四维评估体系展开介绍,旨在为投资者选择量化产品提供参考。
风险提示: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亦不构成投资收益的保证或投资建议,相关的统计或测算也仅基于历史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