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论坛首页>>吴老师委托理财>>  1、2023 年以来,中国经济呈 ...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gphztz
等级:普通会员
头衔: 管理员
星数:
帖数:8915
精华:1
积分:17235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25-07-15 14:50
字体大小: 1#

  1、2023 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这样一种特征:实际经济增速(

  1、2023 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这样一种特征:实际经济增速(GDP)稳定在5%附近窄幅波动,但是价格因素呈现一路下行的态势,CPI 持续在0 附近波动,PPI 更是下探到负值区域,综合性的价格指标—GDP 平减指数从2023 年开始脱离正增长区域,连续多个季度落在负增区间。

  2、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实际GDP 的稳中有升并不是主要看点,我们更多的是受到名义增速的影响。比如名义GDP、企业营业收入、企业利润、名义工资增长等因素对于老百姓感受经济冷暖的意义更为重要。

  3、在一个总需求稳中有升,趋势上行的环境中,刺激生产供给,供需是可以匹配的,价格也不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冲击,这样形成的结果就是产量增加,价格稳定(甚至有升),那么名义增速(名义GDP、营收、利润、名义工资)会提升,经济偏暖的感受度会好很多。但是在一个总需求回落的趋势环境中,继续加大生产供应,无疑会造成显著的供需失衡,产能过剩,即便产量稳定有升,但是会对价格产生显著的负向冲击,导致名义增速等因素迅速回落,社会的经济冷暖度感受会明显偏冷。

  4、如果一些刺激性、支持性的政策工具是直接作用于终端需求(居民消费需求),效果是好的,因为他在提升需求曲线。但是如果一些刺激性、支持性的政策工具更多的是作用于企业生产端,显然提升的是供给曲线,这反而会加剧供大于求的困境,更多的会反映为价格下行,加剧通缩的局面。

  5、在总需求趋势变化不同的环境中,如果假设“价格波动性强于产量波动性”、“利率工具对于生产端的刺激强于对于居民需求端的刺激”,那么一些支持性的政策会对最终的“经济冷暖度”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甄别一些所谓支持性政策究竟在主要支持什么,凡是直接作用于居民消费端的政策效果会更好,例如居民补贴、消费券等等,凡是更多驱动生产端的政策效果可能会背道而驰。

  6、更倾向于将“反内卷”思路理解为主动性的调节压缩供给曲线,从而激发价格的弹性,改善经济的名义增速,从而提升经济回暖的社会感受度。如果我们的政策工具更多的作用于终端消费(真正提升需求曲线),或控制过剩的生产(真正调节供给曲线),那么价格的弹性将有望恢复,社会对于经济的冷暖度将明显改善、提升。

  风险提示:海外市场动荡,存在不确定性。
个人签名
通过书籍和网络上良莠不齐的零碎经验,很难真正掌握股票本质,特别是那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会导致大多数普通散户亏损累累,从而对市场失去信心。资本市场,重要的是不仅要投入资金,还有投入“本领”。几百年来的实践证明,金融市场从来不缺少获利的机会,缺少的是获利的专业本领。吴老师股票合作 q q : 3 5 3 2 0 1 5 2 2 5     gphztz.com
IP 属地:丽水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CLOUD | 管理登录
×
seo seo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