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区别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2022 年城商行、农商行拨贷比在提升,令其业绩增速的持续性、稳定性更好。由于城商行的优异业绩较农商行持续性更强,我们建议低频关注银行股、持有几个季度的投资者关注业绩优异、表现稳定的城商行(如苏州银行、杭州银行),建议高频跟踪行业个股的投资者关注业绩优异、短期弹性较大的农商行。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估值虽有一定修复,长期来看此时仍处于低位,我们同样建议关注。 理由 “提前还款”并非负面信号。“提前还款”在银行业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其占比的变化。银行按揭贷款ABS 需要按照监管要求
-
出口对宁波银行影响几何?成立以来,宁波银行逐渐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区域布局,其中浙江省内贷款占比近2/3。坐拥舟山港,奠定外向型经济基础,复盘历史数据,发现:1)宁波出口与宁波银行营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略有滞后(约1 年),主要作用于净利息收入;2)出口与宁波银行资产质量相关度较低;3)出口与宁波银行估值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上述关系的背后,我们认为是宁波银行客户结构所致。上市前即已明确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制造型企业是对公核心客户群,出口企业主要列入制造业或商业贸易类,截至22H1,宁波银行对公贷款中这两大行业占据“半
-
事件:公司公布2022 年第四季度新签合同情况公告。受益国家稳增长政策施行,公司新签订单持续高速增长,2022 年全年新签合同数量合计139 个,同比增长4.51%;新签合同金额合计1327.36亿元,同比增长74.87%。 全年新签订单高增,业绩有望加速释放。截至2022 年12 月底,公司累计新签订单总额1327.36 亿元,同比增长74.87%,新签订单额达到2021 年全年收入的1.86 倍。其中,公路桥梁/市政/水利/ 港航/ 房建业务累计新签合同额分别达到 414.75/348.99/59.95/5.99/489.15 亿元, 分别同比变动+199.57%/+46.57%/-10.66%/+21.50%/+5
-
深耕江浙沪豆制品领导品牌之一,历史业绩稳健成长。公司总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业内少有的“生鲜+饮品+休闲”三大系列豆制品皆生产的企业,产品涵盖生鲜豆制品、植物蛋白饮品、休闲豆制品、其他类产品等系列,共计400 余个品种。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成为江浙沪地区的豆制品领导品牌之一。过去几年公司营收规模稳步增长,2013-2021 年营业收入由7.74 亿元增长至13.3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08%,归母净利润由0.12 亿元增长至0.5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57%。此外,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3 亿元(YOY=15.62
-
根据公司2022 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 年全年盈利2.85 亿元至3.6 亿元,同比上年增350%至469%。业绩变动原因为:1.公司按照年度经营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组织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强市场销售及推广工作,营业收入和毛利均有较大幅度提升,经营业绩实现了良好的增长态势;2.公司持续实施降本增效措施,加强成本费用管控、优化组织结构、强化供应链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公司整体盈利能力;3.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750 万元–950 万元。 公司签订钠离子电池产业化
-
2023 年2 月日均股基交易额回升,两融余额维持高位。资本市场各项改革持续推进,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券商各项业务有望提速,头部券商优势显著。保险行业2023 年负债端值得期待,中长期看好康养产业发展;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2.9%左右,如果经济预期持续改善、长端利率继续上行,保险公司投资端压力将显著缓解。建议关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信证券、东方证券、兴业证券等。 非银行金融子行业近期表现:最近5 个交易日(2023 年1 月30日-2 月3 日)多元金融行业跑赢沪深300 指数,保险、证券行业跑输沪深300 指数。多元金融行业上涨0.
-
1、本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经济指标? 本周出行延续修复,节后十大热门迁入城市人口迁徙量超2022 年同期21.6%,返工情绪高涨;高速公路车流量已完全恢复,快递揽收、投递量已恢复至节前的8 成以上,复工复产加速推进;基建开工恢复较慢,预计要到正月十五后迎来复工。 地产:节后首周商品房销售小幅回升,一、二、三线城市同比涨幅分别为5%、23.04%、55.02%;开工:节后工业生产开始修复,中下游开工提速,PTA、钢胎开工率环比上行近10%,恢复至2022 年同期的9 成以上。 2、通胀走势如何? 农产品及资源品价格小幅回落;
-
去年年末有不少国 企宣布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其中不乏有一些发债城投,因此引发了市场关注。我们从政策背景、退出原因和具体公司情况等角度分别剖析,以期找到退平台城投背后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政策背景和要求方面,2010 年国发19 号文首次提出“政府融资平台”的定义,同时也对融资平台公司清理规范进行了具体要求;2014 年国发43 号文出台,要求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2021 年监管政策上再度收紧,银保监会15 号文重新界定了“融资平台”,导致过去业务中游离于灰色地带、界定不够清晰的主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