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交易策略概述:简单来说,“网格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高抛低吸的交易策略。但与依赖判断长期走势的趋势交易不同,网格交易是一种基于价格波动的策略,它不预测市场的具体走势,而是利用价格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波动来获取利润,适用于价格频繁波动的市场。在震荡行情中,投资者可以考虑灵活运用网格交易,通过反复多次地赚取相对较小的差价来增强投资收益,待新的方向或市场主线明确之后再进行仓位及策略上的切换。
适用网格交易标的特征:1、选择场内标的;2、长期行情稳定;3、交易费用低廉;4、流动性好;5、波动性较大。基于上述特征我们认为,权益型ETF 是相对合适做网格交易的标的类型。
本期(6.30-7.4)华宝证券ETF 网格策略重点关注标的:
(1)半导体ETF(512480.SH):技术制裁下的国产替代占比持续提升,叠加AI 应用场景扩容下的算力芯片需求抬升,共同构成了我国半导体产业供需两旺的中长期逻辑。供给端:限制中高端半导体出口是美国对华的主要“卡脖子”政策之一。6 月10 日,中国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发布公告,将包含多个中国大陆芯片研发企业在内的601 个实体纳入“出口管制名单”。在层层加码的技术制裁背景下,2024 年5 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高达3440 亿人民币,超过前两期总和,或将重点投向晶圆制造、光刻机/刻蚀机/光刻胶、HBM、Chiplet 等“卡脖子”环节,有望加速我国实现“去美化”产业链,进一步助推我国半导体“研发——设计——生产”的全链路技术突围与国产替代。需求端:据IDC 预测,2025 年我国AI PC、AI 平板和AI 手机的总计出货量将同比增长20%,包括可穿戴智能眼镜和AR/VR 在内的头戴设备将同比增长99%,搭载AI 智能体的移动办公和教育学习场景规模将分别同比增长9.2%和9.5%,持续扩容的AI 下游应用场景将助推我国算力芯片需求不断抬升。
(2)人工智能ETF(159819.SZ):2025 年3 月政府工作报告与4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提及“人工智能+”行动,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金融、医疗等场景加速落地,但仅仅相差一个月,相关表述即从“持续推进”转变为“加快实施”;6 月18 日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加力推出科创板“1+6”政策并在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同时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可见我国对于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与“科技兴国”的决心。在政策红利持续加码之下,2025 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行业不断涌现新模型、新技术、新业态,截至6 月30 日,已有433 款国产大模型完成备案,覆盖金融、政务、医疗等多个领域,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迈入规模化阶段。
(3)机器人ETF(159770.SZ):我国在2023 年就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等目标。伴随AI 大模型、减速器、感知系统等软硬件技术的不断突破,《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2025 年以来,无论是4 月在北京举办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亦或是5 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与杭州机器人格斗大赛,都向世界直观无滤镜地展示了我国人形机器人当前的技术水平,即,已从实验室逐渐迈入商业化落地,从工业场景逐渐渗透至消费端,从科幻想象逐渐转变为经济引擎。另外,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制造装备;4 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有望向机器人等国家战略核心领域加强融资支持。
(4)医疗ETF(512170.SH):长期看,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驱动医疗刚性需求持续攀升。短期看,2025 年以来我国已出台多项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政策,创新药结构性投资价值提升。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6 月16 日,国家药监局《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为进一步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药研发,提高临床研发质效,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6 月30 日,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瞄准创新药产业从“实验室”到“病床边”的全链条核心痛点,推出16 项针对性举措,通过数据开放、支付创新、准入松绑等多维度突破,力图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