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下行的非需求因素:开发商的企业行为变化在本轮周期下行中,起到了更重要的影响
不同于以往宽松政策能有效刺激销售,本轮周期(2022年起)需求端政策效果显著减弱。传统需求端解释(人口红利消退、购买力受损)虽成立,却无法解释同期现房和核心城市二手房的持续复苏。本轮周期的核心矛盾已从单纯的需求不足,转向由供给端因素(房企策略与债务周期)主导。
高周转模式带来的行业变化:更大规模的存货扩张以及企业负债结构更加以来经营性负债
2018年普遍实施的“新房限价”政策是转折点。限价导致房企放弃传统的囤地慢周转模式,转向追求“高周转”:大幅压缩拿地到预售时间加速现金回流。这种模式下,房企依靠总部跨项目调拨现金流(快销项目补慢销项目),实现了全国化扩张和规模增长,但也导致了土储区域结构失衡、存货规模膨胀以及负债结构改变。
难以为继的房企高周转:核心城市拿地难度增加,土储持续不均衡,高周转模式难以持续
①供需失衡的必然性:持续限价和新房供应导致一二手房价格倒挂,新房交付后转化为大量二手房源,最终拖累整体房价下行,形成负循环。②核心城市土地瓶颈:土地集中供应、复杂的出让规则(限地价+摇号/竞配建等)及最终地价上涨,增加了拿地难度、成本和不确定性,侵蚀项目利润。③融资收缩与母公司现金枯竭:非国企信用债净融资持续为负,叠加土储失衡导致的现金流调拨压力,使得房企母公司层面现金紧张,偿债压力倒逼弱势区域降价销售,形成恶性循环。
复苏路径:相较于过往量在价先复苏,本轮复苏从房企信用修复开始,逐渐向房价企稳传导
房价企稳(尤其二手房和现房)带动销售改善,而非销量先反弹。当前已观察到信用风险边际收敛(违约减少)和头部房企温和降杠杆(土储均衡收缩)。同时,市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依赖高周转的头部房企市占率下滑,而“长尾房企”(地方小房企、具备开发能力的城投平台)凭借区域深耕和更稳健的模式,在销售托底和地方土地市场(尤其是前期低迷的弱二线及三四线)中展现出相对韧性,成为复苏的重要力量。
展望与挑战:销售的温和修复与地产对经济的持续挑战
从现房销售及期房销售结构拆分,我们预计,乐观假设下202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7亿㎡,同比持平,复苏程度取决于期房去化率的恢复情况。房企盈利是决定政策能否有效刺激投资的关键,当前核心城市地价快速上涨对此构成压力。尽管部分领域(如信用风险、现金流占用)有所改善,但由于房价企稳向新房传导、开工改善再到施工恢复需要时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的拖累预计仍将持续。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保持拿地强度的行业龙头:招商蛇口、保利发展、滨江集团、绿城中国、中国海外发展、中国金茂等;负债端压力持续下降,经营改善类公司:金地集团、新城控股等;多元经营稳健发展的地方国企:浦东金桥、外高桥等;房企流动性压力缓解后,物业管理公司估值修复:华润万象生活、招商积余等。
风险提示:融资环境收紧超预期、房地产销售政策变化、地产调控政策变化、引用数据滞后或不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