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跟踪:反内卷改善预期,黑色系商品反弹
本周,中央财经委员会议释放反内卷信号,强化市场对钢铁供给侧优化的预期,市场交易情绪积极,钢材价格持续回升。随着关税暂缓期即将结束,外部不确定性或逐渐明朗,国内稳增长、保就业、提物价的压力更加凸显,加大内需刺激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或进一步上升。若宏观利好释放,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钢铁股估值有望修复。
1)市场情绪改善,需求小幅走强——本周,五大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1.70%,环比+0.68%,建筑钢材成交量日均值10.68 万吨,较上周上升0.81 万吨/天。
2)铁水高位回落,关注淡季减量——本周样本钢企日均铁水产量降至240.85 万吨,环比-1.44 万吨/天。五大钢材产量同比-4.09%,环比+0.48%。
3)库存小幅去化——进入淡季后,库存去化节奏较前期趋缓,本周钢材总库存环比-0.02%。农历口径,长材总库存同比下降30.61%;板材库存同比下降15.96%。
最终,上海螺纹涨至3180 元/吨,环比涨90 元/吨;上海热轧涨至3270 元/吨,环比涨70 元/吨。测算螺纹钢吨钢即期利润193 元/吨,成本滞后一月利润115 元/吨。
热点关注:钢铁行业反内卷的路径
中央财经委员会议点燃市场对“反内卷”的关注。回顾以往,该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往往聚焦中央关心的关键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风向标意义。例如,在2016 年1 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前身)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在1 月26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表明这项改革即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随后,供给侧改革在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化工等行业逐步落地。2024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已成为2024 年以来支撑内需的重要抓手。作为一项治理思路具有高度一致性与渐进深化的政策,市场期望“反内卷”能掀起一场与2016 年供改或2024 年以旧换新相媲美的风潮。
制造业苦内卷久矣——尤其是对资产规模大、竞争力强、而盈利弱势钢铁而言,针对其过剩的产能引发行业内卷的治理应是首当其冲的。从行业竞争力上看,我国钢铁行业在全球范围具有较强的成本和研发优势,尤其在硅钢、汽车板、低碳钢等尖端领域,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的代表。然而,从盈利水平上看,钢铁行业利润率在众多行业排名末尾,与其竞争力明显不匹配。原因在于,钢铁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内卷过于严重。竞争激烈也导致钢材价格持续下降。作为收入占比接近6%的大规模行业,产品价格持续跌价对制造业的通缩产生较大压力。通过适当行政化手段,调节行业供给水平,促进钢价止跌回稳,无论对于钢企盈利的改善,还是预防通缩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于钢铁行业由国企占据主导地位,对于行政化管控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或更为顺畅。
如何治理钢铁行业的内卷问题?(1)短期限产量预期较强,作为反内卷的“权宜之计”,中性假设25 年粗钢产量同比减少3000 万吨,测算螺纹钢上涨229 元/吨,吨材利润提升86 元/吨(对供需预测和弹性测算的详细分析过程请参考2025 年度中期策略《枕戈待旦》)。不过,过往限产和宏观经济强相关性表明,钢铁对于地方政府外部性,以及下游对钢价上涨的承接问题,仍是执行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压力。可将限产量视为一项驱动板块阶段反弹的看涨期权;节奏上,7 月是观察政策落地的关键节点。
(2)中期去产能推进循序渐进,《2025 年钢铁行业规范条件》明确“合规产能”标准,为产能退出提供抓手。约20%产能(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合规难度较大,26 年开始或面临出清压力。
风险提示
1、 需求修复不及预期;2、行业供给水平增长过快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