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科创板政策方面:6 月18 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以下简称《科创板意见》),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旨在更好地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进一步提升科创板的制度包容性与适应性,精准服务技术有突破、商业前景广阔、研发投入大的优质科技企业。
禾元生物IPO 过会成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上交所官网信息显示,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禾元生物”)IPO 申请于7 月1 日通过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意味着湖北A 股上市公司将增至154 家,这也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以来,首家过会的IPO 企业。7 月4 日,北京商报讯禾元生物科创板IPO 于7 月4 日提交注册。
医药生物企业赴港IPO 方面:7 月2 日,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H 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
投资要点:
A+H 双融资通道开启互补模式,为生物医药企业注入全周期资金活力。2025 年6 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意见》推出六大改革,核心举措包括:设立科创成长层(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全部纳入科创成长层,调出条件实施新老划断。其中,新注册的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调出科创成长层:(1)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 万元;或(2)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 亿元。存量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符合现行取消特殊标识条件的,调出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标准(市值≥40 亿元+核心产品进入Ⅱ期临床,适用领域从生物医药扩展至AI、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并试点IPO 预先审阅、资深机构投资者背书等创新机制。我们认为此举有效解决研发早期(如细胞基因治疗企业)至商业化阶段的融资断档问题,通过分层设计(如股票简称加“U”标识风险)平衡创新支持与投资者保护。自2019 年科创板开板以来,共有20家医药生物企业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占科创板家数的3.4%),其中已有19 家实现核心产品上市。禾元生物拟采用重启后的第五套标准上市,其“合成生物学+农业场景”跨界技术路径若成功,将标志生物医药进入“早期科技成果资本化”活跃期。
港股18A 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形成战略互补,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灵活选择融资路径。双通道协同下,行业可覆盖从早期研发到国际化的全周期需求,加速“First-in-class”创新升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截至6 月30 日,港股市场共有42 只新股完成IPO(不包括转板,反向收购和以介绍形式上市),新股募资额达1071 亿港元,重夺全球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上半年共有240 家企业(主板231 家、GEM 9 家)在港交所递表,较2024 年同期的133 家增加了80.5%,更是超过2024 年全年数量(237 家)、2023 年全年数量(209 家)。在医药领域,自恒瑞医药5 月底“A+H”引爆港股后,内地药企赴港IPO 的队伍越来越长。截至6 月30 日,2025 年已有10 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它们分别是脑动极光、维昇药业、映恩生物、Mirxes、恒瑞医药、派格生物、佰泽医疗、药捷安康、泰德医药和拨康视云。几乎追平2023 全年,并超过2024 全年,募资总额达到174.89 亿港元。其中,恒瑞医药募资总额高达113 亿港元,创下2020 年以来港股医药板块最大融资规模纪录,港股整体复苏态势明显。我们认为港股18A 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形成互补,为企业提供“A+H”双通道选择。
《科创板意见》将会从融资、估值、竞争三维度重塑已上市医药企业生态。我们认为政策拓宽了再融资渠道,支持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头部企业通过增发、分拆ADC/双抗平台(如科创成长层)加速研发管线推进;创新药企业的估值体系转向研发价值导向,未盈利企业市值或将与Ⅲ期临床数据、商业化布局强关联;医药行业也将会加速分化,研发投入占比低或管线同质化企业或将面临退市压力,而具备BD 现金流优势的龙头企业(如恒瑞医药2024 年研发投入达65.83亿元,占营收23.52%)将会加速行业的技术迭代和估值重塑。
投资建议:科创板与港股融资通道优化为生物医药企业构建"资本+技术"双轮驱动体系,科创板支撑早期研发,港股18A 承接国际化需求,A+H 互补形成全周期支持。当前医药行业正从"Fast-follow"向"First-in-class"转型,我们建议关注ADC、基因治疗等大单品潜力领域,这些领域将引领行业的价值重估。建议短期关注港股18A 中临床数据优化、BD 活跃的映恩生物、荣昌生物、信达生物等标的;长期布局科创板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