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加强非车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首次明确“非车险”定义,同时标志着非车险“报行合一”或将正式实施。
国信非银观点:近年来,非车险业务持续扩容,在财产险总保费中的占比已从2019 年的37.1%攀升至2024年的47.4%,贡献接近半数财险保费规模。然而高速发展伴随恶性竞争加剧,部分机构为抢占份额,通过拆分保额、更改标的使用性质变相降费,或虚列“会议费”“咨询费”等科目套取手续费,导致费用结构失真、承保利润承压。此外,应收保费坏账风险积聚,尤其政保类业务因财政支付延迟形成大量“空转保单”,侵蚀险企现金流,为非车险中长期良性发展带来一定压力。《通知》旨在以“报行合一”为锚,推动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深耕”。我们预计手续费率透明化与费用压降直接利好承保利润率的提升,预计头部财险龙头公司的COR 将得到显著改善,建议关注中国财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
评论:
明确非车险范围,优化中长期承保盈利能力
《通知》首次明确了非车险范围,即是指财险公司经营的除车险、农险、出口信用险、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之外所有保险业务。除车险外,农险及出口信用险为政策型险种,市场化程度偏低,同时意健险同时属于人身险范畴,因此本次政策首次从监管层面明确了非车险业务范围,并针对相应业务提出针对性监管政策,旨在统一行业标准,优化中长期承保盈利水平。其核心是通过“五不得三必须”设定刚性经营红线,直击行业手续费虚高、条款执行走样、应收保费风险及规模导向偏差等“顽疾”。
目前,非车险因部分险种较新,历史定价及理赔经验缺乏,叠加手续费“内卷”,导致行业非车险业务面临加大的亏损压力。以中国人保为例,截至2024 年末,责任险、企财险及其他险种合计保费收入占比达15.7%,其中责任险及企财险均面临较高的承保亏损压力。2024 年,中国平安的责任险及保证保险COR 均超过100%;中国太保责任险及企财险分别为103.7%及103.8%。
新规核心措施:构建非车险全链条监管框架
本次《通知》的下发标志着继车险和人身险领域后,“报行合一”(即保险公司实际执行条款费率需与备案材料一致)监管正式向非车险领域全面延伸。新规首次明确定义非车险范围排除车险、农险、出口信用险、短期健康险及意外险,精准锁定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等与实体经济紧密关联的险种。
因非车险险种较多,因此《通知》根据各险种制定了分批实施方案。2025 年8 月1 日,所有非车险新产品均需要完成备案;在售的安责险、企财险、雇主责任险等险种按照下图所示时间要求完成新产品备案。
《通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车险费用管控、经营理念、监管举措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
1. 费率与条款刚性约束:要求险企严格执行备案条款及费率,严禁通过特别约定、批单等形式变相调整责任或降费。费率厘定需遵循“合理、公平、充足”原则,精算报告必须披露附加费率及手续费率上限,确保透明可追溯。同时建立费率回溯机制,对偏差较大的产品强制调整或停售,从源头遏制价格战。
2. 中介乱象整治与费用真实性管理:压实险企对中介机构的管理责任,禁止委托无资质机构销售或变相支付手续费(如挂钩保费的“宣传费”“技术服务费”),并要求据实列支费用,严禁虚挂中介业务或虚列费用套取资金。
3. 应收保费风险管控:推行“见费出单”制度,对分期缴费设定三大刚性规则:首期保费不低于25%、1年内分期不超过4 期、末次缴费不晚于保障终止前30 日。例外情形仅限备案条款载明的缴费方式(如月缴),避免政策“一刀切”影响特定产品设计。
4. 经营导向根本性扭转:要求险企降低保费规模、市场份额等考核权重,提高合规经营与消费者满意度指标,从激励机制上杜绝盲目扩张冲动。
投资建议:
近年来,非车险业务持续扩容,在财产险总保费中的占比已从2019 年的37.1%攀升至2024 年的47.4%,贡献接近半数财险保费规模。然而高速发展伴随恶性竞争加剧,部分机构为抢占份额,通过拆分保额、更改标的使用性质变相降费,或虚列“会议费”“咨询费”等科目套取手续费,导致费用结构失真、承保利润承压。此外,应收保费坏账风险积聚,尤其政保类业务因财政支付延迟形成大量“空转保单”,侵蚀险企现金流,为非车险中长期良性发展带来一定压力。《通知》旨在以“报行合一”为锚,推动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深耕”。我们预计手续费率透明化与费用压降直接利好承保利润率的提升,预计头部财险龙头公司的COR 将得到显著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