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政 策红利持续加码,国内充电桩迎来新机遇。2022 年12 月份以来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充电桩建设。2022 年12 月15 日,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强调推进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1 月6 日商务部发文继续协同相关部门支持充电设施建设。
2023 年1 月18 日工信部:继续大力推进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2023 年2 月3 日工信部等八部门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强调新增公共充电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达到1:1,加快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自动充电等电技术应用,加快“光储充放”一体化试点应用。随着电动车渗透率以及保有量持续提升叠加政策催化,配套充电桩成为了刚性需求,预计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378 万辆,国内充电桩2025 年保有量达到1990 万台,2025 年国内充电桩市场空间达到1070 亿元,2022-2025 国内充电桩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速达到69%。国内充电桩赛道建议关注绿能慧充、盛弘股份、特锐德、易事特、通合科技。
光伏:产业链价格波动不改需求放量预期,一体化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势逐渐显露。本周,硅料、硅片、电池片出现较大幅度反弹,产业链博弈加剧,我们认为,组件具备期货属性,短期产业链价格波动不影响已签订单持续交付,近期光伏Q1 地面集采招标开始启动,组件价格或将趋稳,我们继续坚定看好光伏行业需求向好的成长逻辑,参考2021 年产业链博弈情况,尽管在发展过程也出现了短期波动,最终装机需求仍然达到175GW,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好2023 年行业装机需求放量。在产业链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头部一体化企业的供应链优势以及渠道优势将更加突出,我们认为供应链管控能力将拉开组件企业成本差距,有利于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头部厂商或将受益。
风电:海上风电行业景气度确定性高,大型化趋势加快,深远海开发逐步提上日程。1 月6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征求意见稿)》,提出: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利用,一体化统筹海上风电的规划、建设、送出、并网与消纳,并逐步由近海向深远海拓展,加快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分散式风电开发;1 月8 日,中国海装H260-18MW 海风风机研制成功,后续还装将继续研制300 米以上级别冯仑直径25MW 以上级别输出功率的机型;1 月4 日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在海南文昌完成浮体总装,该平台水深超100 米,离岸距离超100km。
氢能: 本田重回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国际汽车巨头坚定看好氢能产业发展前景。1 月30 日,亿华通发布2022 年业绩预告,亿华通预计2022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2 亿元至7.7 亿元,同比增加14.40%至22.34%,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4 亿元至1.75 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53 亿元至1.88 亿元。2022 年作为国家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补贴落地第一年,亿华通受益于补贴政策销售规模逐步扩大,龙头效应明显。 2 月2 日,Honda(本田)就氢能源事业战略规划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氢能源事业战略,将燃料电池乘用车、商用车、固定电源、工程机械四大领域定位为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应用领域。本田在2021 年宣布停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此次在氢能上的重磅回归是又一国际汽车巨头看好氢能产业发展前景,有利于倒逼国内氢能产业发展。
投资建议: 锂电行业推荐上游资源具备前瞻性布局,盈利能力确定性修复的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推荐中游材料环节具备强α属性的中科电气,以及技术迭代中同时具备研发优势和成本优势的细分环节龙头科达利、中伟股份、恩捷股份、容百科技、嘉元科技;光伏行业以需求和电池新技术迭代为两大抓手,看好装机需求释放,电池新技术降本增效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以及近期电池价格相对坚挺为专业化电池环节带来的利润弹性,推荐TOPCon 新技术放量的晶科能源以及专一化电池企业钧达股份;看好海外需求持续爆发下的优势逆变器企业,推荐阳光电源、禾迈股份,建议关注锦浪科技、固德威,以及海外户用光储确定性较强的德业股份、昱能科技;风电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点,随着下半年行业开工增加,推荐成本控制及传导能力较好的企业,建议关注金雷股份、日月股份、三一重能、海力风电、东方电缆;氢能行业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拐点已出现,建议关注科威尔、美锦能源、亿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