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核心观点
债市打破刚兑后,产业债利差走势出现分化,判断不同行业利差走势、进而防风险、抓机会成为信用策略的重要工作。我们将产业债利差拆解为流动性溢价和信用风险溢价,其中高等级、央国企为主的行业如石油、电力等主要受流动性影响,可根据利率行情进行信用债波段操作;而像煤炭、钢铁、地产等受信用风险影响更大,需要从政策、高频、财务等多维度追踪行业基本面变化。近期优质信用债供不应求,流动性溢价大幅压缩;后续重点关注地产基本面修复带动产业链修复、风险溢价下降的机会,如钢铁、煤炭等行业随盈利改善逐步下沉主体、挖掘私募永续等品种机会。
产业利差分解:流动性溢价+信用风险溢价
行业利差可以拆分成“流动性溢价+信用风险溢价”,两类溢价的驱动因素有所不同,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权重也不一样。流动性溢价宏观上受债市行情及债市流动性的影响,微观上受发行人的信用资质、债券质押便利性和债券持有人结构等影响。信用风险溢价的核心在于违约风险,投资者对更高的违约风险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行业基本面的变化是影响估值、违约风险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日常跟踪重点。另外,不同行业的企业属性、等级、集中度等结构特征也会影响行业整体利差表现;如石油、电力等行业高等级央国企为主,主要是流动性溢价、与行业基本面变化关系不大。
周期类利差与行业景气高度相关,“高等级”行业主要受流动性影响煤炭和钢铁行业利差和行业基本面高度相关,15 年由于过剩产能行业危机大幅走阔,供给侧改革叠加需求回暖后利差回落;需重点关注行业政策、供需变化,跟踪行业高频指标、财务及负面舆情等来判断利差走势;有色和化工行业18 年以前民企发行占比较高,利差受民企违约潮冲击显著走阔,违约潮后利差回落,弱资质民企退出市场;建材行业利差在15、16 年也受到剩产能违约潮冲击,此后落后产能退出、央企兼并重组提速,目前存续主体集中在建材集团及其控股公司,利差维持低位。高等级行业,如石油、电力、公用等,发债主体以国央企为主,主要受流动性影响,受基本面影响较小,风险溢价小。
地产链、消费类行业由于主体构成差异,利差走向分化地产债信用利差共经历了四轮上行阶段,原因从市场情绪冲击、主体结构变化等外部因素转变为房企经营恶化等行业基本面因素。21 年地产违约潮下,地产链行业利差分化,钢铁利差大幅走阔,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受发债主体较为集中且多为央国企影响,利差基本维持稳定。下游如建筑工程也以央国企为主,利差未出现大幅度走阔。交运行业由于发债主体以国央企为主,过去三年利差未明显受疫情冲击,而休闲服务行业利差小幅上行,不同等级分化明显;汽车行业集中度较高,受个券风险影响波动较大。食品饮料行业发债主体高度集中,基本面较稳定、利差变动不大。
利差展望及投资建议:关注地产修复带来产业链的机会地产及地产链方面,随着地产利好政策落地,预期正向现实过渡,关注优质国企地产债配置价值,头部民企短久期挖掘高收益机会;同时,产业链上游建材、钢铁,下游家电、建筑工程等行业有望受益于地产景气修复。其中钢铁行业仍有一定利差可以挖掘,可随钢价上行逐步拉长国有钢企投资久期、挖掘民企龙头等机会。煤炭债景气有望持续,可挖掘私募、永续等品种机会。
高等级行业方面,主要关注流动性变化,可把握波段交易机会。交运、消费方面,基本面逐步好转,但行业利差整体压降空间不大。
风险提示:地产修复不及预期风险,利率调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