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周末两会的《政府 工作报告》是关注焦点。报告中设定了2023年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符合市场多数人5%-5.5%之间的预期。
相对保守的增长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的债券市场的担忧,预计也将进一步缓解空头情绪。不过信用市场需要保持适度谨慎,因为目标设定在5%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困难并不少,尤其是许多省市的财政压力较大,信用风险依然值得关注。
5%的经济增速目标,对应了什么样的宏观情景呢?
此前,我们在年度展望中曾经测算过,2023 年不同的增速水平对应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情形。根据我们的测算,5.0%的增速目标意味着,疫情前的缺口不需要填补,今年很难回到疫情前的趋势增长水平。无论从5%的数字来看,还是从其背后对应的宏观情景来看,政策目标的设定都是比较保守的,目标的保守也指向了政策力度的稳健适度,财政货币均不会强刺激。
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增速的实际情况总会与目标有一定差异。今年正处开局之年,实际增速必然不能低于目标增速,5%的目标值意味着实际值至少需要落到5.0%-5.5%区间,甚至更高的增速水平也并非不可能。
因此相较于5%目标背后的政治含义,同样值得分析的问题则是:2023年的实际经济增速如果想要达到5%以上,例如5.5%甚至6%,是否有可能?以及增量最可能由谁来贡献?
如果我们分别计算“仅依靠消费、投资或净出口来拉动GDP 增速时,这三者的增速水平需要提高多少”的话,可以发现,消费和制造业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1)如果全部由消费贡献额外的0.5%/1.0%增速,那么要消费增速在当前预测基础上再增加0.9%/1.8%。
(2)如果全部由投资贡献额外的0.5%/1.0%增速,那么要投资增速在当前预测基础上再增加1.2%/2.3%。具体到基建、地产和制造业,需要基建投资增速提高5.8%/11.6%,或者地产投资增速提高3.9%/7.8%,或者制造业投资增速提高3.9%/7.8%。
(3)如果全部由净出口贡献额外的0.5%/1.0%增速,那么要净出口增速在当前预测基础上再增加19.3%/38.6%,显然不现实。
谁最可能成为“额外”增长的抓手?在用排除法剔除出口、地产和基建之后,消费和制造业最有可能成为拉动经济“额外”增长的抓手。
风险提示:宏观政策超预期、疫情形势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