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关于债务管控有哪些表述?
中央层面:(1)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2)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3)研究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4)严肃追责问责,以强有力的问责形成震慑;(5)严肃查处债务资金管理中的腐败问题。
地方层面:各地对于债务管控、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相关表述,方向与中央基本保持一致:在继续强调遏制新增、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的基础上,注重隐性债务监管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的建立,加强了监管力度,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查处问责力度。
取得成效:(1)部分省市提及完成年度隐性债务化解任务;(2)部分省市提及隐性债务风险有效降低;(3)债务管控机制进一步完善(4)债务化解、风险处置措施进一步丰富。
2022 年,城投反腐整顿力度加大:2022 年以来,对隐性债务的监持续高压态势,多个新增隐债、化债不实等违法违规案例被公开通报:财政部分别于5 月、7 月通报共计16 起隐性债务典型问责案例,地方也通报了多起虚假化债的案例。
金融领域的反腐力度也在持续加强,多起典型腐败案例被公开通报,释放了坚决查处利用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搞利益输送新型腐败案件的鲜明信号。目前,多个省份开展了融资领域腐败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追回了不小的损失体量,也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
展望2023,有哪些新趋势?
中央层面:2023 年,中央对于债务管控和隐债化解的相关工作仍在持续推进,总体来看,今年对于债务管控、隐债化解仍保持着高压态势,继续强调要“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在延续去年继续推进平台市场化、实体化转型的基础上,多次提出要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综合治理,防范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从而聚焦主业发展,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
地方层面:对于债务管控和隐债化解,各省继续强调要“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有序化解隐性债务存量,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遏新增、严追责、化存量”三个层面完善了债务管控和风险化解的相关机制措施。
从“遏新增”层面来看,主要是通过加强融资平台的治理、细化相关监管机制,防患于未然。在细化债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建立长效化的制度框架,加强融资平台的治理,清除隐性债务形成的土壤。
从“严追责”的层面来看,多个省份强调了要严肃查处各位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健全落实问责机制,态度也更为坚决。
从“化存量”的层面来看,多个省份明确了2023 年的化债目标,不少省份提出要加大隐性债务的化解力度,同时也强调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对于已经形成的债务,提出了多样的化债举措。总体上看,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逐步实现存量隐性债务的化解。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宏观经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评价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