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发布数据,2 月狭义乘用车产量166 万辆,同比+12%、环比+22%;批发162 万辆、同比+10%、环比+12%;零售139 万辆,同比+10%、环比+8%。
评论:
2 月批发、零售情况符合此前预期。2 月乘用车批发162 万辆、同比+10%、环比+12%,符合预期。生产批发端同比恢复主要因为春节在1 月末,2 月回归正常经营状态。上险估计约116 万辆、同比+4%、环比-6%,出口25 万辆,对应库存增21 万辆,进入被动加库阶段,我们估计持续一个季度左右。
借此报告,我们回答几个投资者近期最为关心的汽车销量问题。
1. 汽车消费似乎未恢复,为什么?
汽车销售好不好,先看一组数据,2022.12-2023.2 三个月合计上险486 万辆,同比下滑11%,这样可以剔除12 月31 日到期的燃油车、新能源车政策影响。
同比减量约50 万辆有这么几方面因素:景气周期已进入下行第二年(可参考M1 增速),去年四季度疫情对汽车需求、线下消费场景均有影响。
对2023 年汽车需求的原生景气我们应给予下降的预期,但由于2Q22 和4Q22的低基数,同比数据其实比较难呈现,同时4Q22 由于线下消费场景受阻而递延的需求在今年上半年会逐步释放,改善销售景气。
简言之,今年的汽车消费是在较弱的景气基础上,有些小增量,但同比数据分析意义较弱,全年数据预计会有不错的表现。这种情况下需要多观测库存和折扣。
2. 为什么折扣突然大幅提升?后续会如何?
近期个别省份汽车给出大幅折扣的新闻引起市场关注,部分投资者感到意外,其实这是每一轮景气周期后半段的重复,每一次总有“杀价发枪令”。
这样的情况根据库存状态其实在4Q22 就可以预见到,因为折扣的波动来自于经销商对积压库存变现的诉求变化。具体来说,由于2022 年缺芯后汽车行业整体补库、政策刺激下库存加速,但遇到4Q22 疫情影响,行业渠道总库存在4Q22 登顶(测算值250 万-300 万辆),尤其燃油车也回到了接近2018-2020 年这一轮下行景气中的峰值水平(180 万-210 万辆),但燃油车单月销量已是当时的2/3,库存压力远大于当时,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彼时尚轻松的日系德系现在也措手不及,它们同时面临比亚迪自下而上、豪华自上而下,以及相互间的三重挤压。
根据我们的预测,2Q23 库存压力将保持在峰值水平,基于以下原因:①车企生产安排对市场反馈有一定滞后性,部分车企库存还未达到其可承受的峰值状态;②部分地区、部分品牌大幅度折扣新闻出现,会带来一定的消费者观望。
5-6 月起行业或将进入相对强劲的主动去库阶段,燃油车折扣会更进一步上升:
①年中国六A 切国六B,部分库存车需要更大力度的折扣;②折扣加码也有一定过程,一般只有少数激进品牌会一把到位。和过去一样,部分拥有汽车工业的省市也有较大概率对汽车消费进行补贴刺激。在此期间,电动车渗透率短期会略有压力,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需要注意,在2021-2022 长达两年的低库状态下,行业折扣基数其实也低于过去几年。另外今年由自主主导的新能源库存或将进一步上升,库存压力也会逐步上升,这属于电动渗透带来正常现象。
3. 销量判断如何?
我们对全年数据其实并不悲观,但具体增速对汽车投资影响并不会太大。预计3 月批发同比+16%、上险+12%、1Q 批发同比-5%、上险-15%(去年11-12 月对今年1-2 月透支影响)、全年批发+4.3%、上险+4.5%,其中新能源全年批发销量900 万辆/+39%,上险740 万辆/+42%。
投资建议:一季度汽车板块经历了一波特斯拉触发的新能源反弹行情,向后展望,零部件和整车都要寻找alpha 机会。
1) 零部件:紧扣业绩要素,背后则是选择新能源、自主新订单量大能对冲燃油下滑的零部件,在较多汽车打折新闻下,市场会更加担心供应链利润率的实现度。自下而上,我们推荐铝制品链条的银轮股份、爱柯迪、建议关注旭升,以及新能源自主强相关的拓普集团、新泉股份、上海沿浦。
2) 整车:把握估值和新品周期影响下的风险收益比,注意新品节奏,2 月起部分车企逐步开启上半年的新品亮相,部分车企临近投资右侧,推荐吉利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